在这“存辽弃辽”的关键时刻,袁崇焕再一次据理力争,指出:“三城(锦州、右屯、大凌河)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高第决定孤注一掷,强令袁崇焕撤离宁远。袁崇焕大义凛然地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拒绝弃城出逃。但是,更为不幸的是,此时朝中主昏政暗,魏忠贤阉党权势熏天,专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24条罪状,反遭其陷,导致首辅叶台山、次辅韩(火广)相继遭罢黜,吏部尚书赵星南等朝臣获狱被逐,一时朝政废弛,殃及边关。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侦察得知明朝经略已易,于是,努尔哈赤率大军西渡辽河,克锦州、凌河、松山等,接着以重兵包围宁远孤城。袁崇焕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部署方略,决定死战。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一连血战三天三夜,终于打退努尔哈赤号称20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宁远城。激战中,敌主帅努尔哈赤亲临前线指挥,袁崇焕在敌楼上看见,即命炮手将从福建运来的红夷大炮瞄准炮轰,击毙其坐骑,努尔哈赤也被击伤坠马受了重伤,这是其挥师南下大小数十战惟一的失败,不久即在忿恨、抑郁中死去。这次战役明军以少胜多,取得抗击后金的首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袁军因此威震边关,袁崇焕也因功绩卓著晋升辽东巡抚,其父子鹏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御史副使,嗣子兆基原荫锦衣卫千户加封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誓师报仇,亲率10万大军西下,攻锦州。身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闻讯,即召集众将部署战务,一面令将士死守锦州,一面令宁远守军坚守待敌。还令诸将分派各地,坚壁清野,相机战守,会同关门镇臣节节防御,务必将修筑多年的宁远防线牢牢守住。锦州被围打得尤为惨烈,明军执行袁崇焕“守为正著”的军事策略,据城死守,每战必胜,使后金屡攻不下而受挫。
是月二十八日,皇太极转而集中力量战于宁远,在灰山、窟窿山、首山一带分成九营,形成对宁远城包围之势。袁崇焕率将士奋起迎战,他刺写血书激励将士,并命令运用红夷大炮轰击,又遣城外以骑兵野战,以战车拒敌,勇猛拼杀,“相机攻剿”,后金兵伤亡惨重,难以靠近城下。袁崇焕虽受利箭射伤,血染战袍,但他昼夜督战于城楼上。次日,皇太极又组织连番进攻,竟未能越城池一步,遂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锦州守军不以后金威迫利诱所动,凭借坚城深壕,配以火炮利箭顽强抵抗,重创敌军。经过将近1个月的血战,明军伤亡过半,但城池岿然不动,皇太极更是损兵折将,剩下不足5万人,不得不下令撤军退回沈阳。这是袁崇焕坐镇后明军对后金的第二次大血战,获得了震动关内外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两次大战之后,家乡朋友专程来边关探望他,告诉他命里有灾劫,功高必招损,应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袁崇焕不以为然,临别,赋诗《边中送别》以赠,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