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袁崇焕已回到莲塘村,其父子鹏、胞兄崇灿、亲叔子腾、堂兄崇炜在短短一年中先后辞世,目睹贫穷惨淡的家境,想到别人做官求富贵,自己却因清廉无财物贿赂索贿的宦臣阉党,被罢职回籍,孑然一身,了无长物,心中感慨诸多。遂赋《归家后作》诗抒发心中悲愤:
到得家园涕自倾,此身深悔去求名。
伤心今日方为子,忍泪三年为夺情。
老母饥寒奄一命,孤儿锋镝剩余生。
不堪既抱终天恨,又通荆花忆弟兄。
诏使来到莲塘村,袁崇焕接到圣旨却不以为意,回复疏请,以安葬父、叔、弟与侍奉老母为由,在家逗留3个多月,直至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还未去述职。
危难受命 鏖战边关
袁崇焕未如期到职,引起新帝崇祯的猜疑和不满,但边关无大将,崇祯只得强忍心中震怒。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他再次下诏擢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敦促袁崇焕奉诏迅速赴京视事。
袁崇焕连接诏书,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君命难为,只能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忍痛与母弟妻儿一一作别,带侍妾阮氏又踏上戍边征程,并含泪写下《到家百日即为崇祯元年诏督师蓟辽拜命入都》一诗表达心迹:
耳边金鼓梦犹惊,又荷丹书圣主情。
草野喜逢新雨露,河山重忆旧功名。
痛心老母牵衣泣,回首全家忍泪行。
只为君恩辞不得,未曾百日事躬耕。
诗中表达了自己临危受命,继续为国家效力而不得不与亲人依依惜别的悲苦幽怨之情,深刻真挚而富于感染力,展现出袁崇焕以国事为重,慷慨赴边的崇高思想境界,又对亲人牵肠挂肚,无限内疚的真切感情。
辞别家人,袁崇焕乘船东下先回东莞、宝安祭祖扫墓,饯别粤东名士,方起程北上。七月中旬才到达京城,延期赴任,让崇祯帝颇为不满。十四日,崇祯帝召见廷臣与袁崇焕于平台,袁以“五年复辽”方略作答,得到崇祯帝赞赏,着令各部保证边关需要,并赐袁以“尚方宝剑”,以“便宜行事”。
袁崇焕此次赴蓟辽督师,这时山海关内外的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关外,“满目兵燹,(辽)河西七百里边城俱为煨烬。关以外,几成异域矣”;“山海一关,止有残兵五万,皆敝衣垢面,一带城垣,仍低薄塌圯;罗城内,器械填塞莫为验,而溃兵、逃民聚(于)如斗之城,互煽互惊,立见兽散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