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缘何惨遭“磔刑”
袁崇焕的死因,近4百年来一直是个悬谜。明朝灭亡到清朝中叶,大抵有“通敌说”、“报仇说”、“冤杀说”,至153年后的清朝乾隆中期,又有“误杀说”、“中计说”,而袁崇焕故里却一直流传着“风水说”,但又不见于正史典籍。究竟袁崇焕死于何种原因,长期以来显得扑朔迷离,隐秘莫测,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惨遭磔刑 冤同武穆
崇祯帝要杀袁崇焕,权衡再三,觉得还是以“谋反”最为合适。按《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满16岁的都要处斩。只有将袁崇焕从“通敌谋反”定罪,自己才能不背上昏君冤杀大将的骂名。
但事情并不如崇祯所料。袁崇焕蒙冤入狱,令朝野震惊,一些正直大臣就争相谏疏,为其辩白。
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基命,年逾古稀,向崇祯帝叩头,力谏“临敌易帅,兵家所忌”,“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哭请皇上明察,慎重处置,崇祯帝拒不纳谏。祖大寿恳请以官职、封赠及俸禄为袁崇焕赎罪,崇祯帝不准。韩(火广)、内阁大学士周延儒连连上疏,力保袁崇焕,崇祯不听。给事中钱家修冒死上《白冤疏》,历数袁崇焕六大冤情,称其“义气贯天,忠心捧日”,请求以身代罪。富商何之璧,愿率家四十余口情愿代替坐牢,崇祯帝均不理。御史罗万寿因申辩袁崇焕无罪,被削职下狱。布衣程本直往宫廷上《白冤疏》为袁崇焕鸣冤,竟被处死。袁崇焕在狱半年有余,关外将士官员及士民每日均到巡抚孙承宗处,号哭雪冤,愿以身代袁崇焕死者不计其数。崇祯帝对此无动于衷,他太阿独操,专制暴戾,只信内臣,不信士流,为袁崇焕请命的朝臣士人均遭追责,不是处死、下狱,便是贬谪。袁崇焕屡屡辩白自己无罪遭陷,也无效。此时,心怀邪念的崇祯帝,已急欲将袁崇焕处死以了却心病。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