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九):“猛将必发于卒伍”之二(2)

2009-08-03 14:3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部族军队的军官都是世袭的,而且一般都带有较多的贵族政治色彩,有爵位者就有职权,继承爵位往往也就继承了官职。比如女真

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部族军队的军官都是世袭的,而且一般都带有较多的贵族政治色彩,有爵位者就有职权,继承爵位往往也就继承了官职。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将原来女真族的游猎作战猛安、谋克固定为军职,有战功者往往也授世袭猛安、谋克。金世宗统治时期,朝廷已相当汉化,有部门提出各地猛安、谋克,依仗世袭身份,常常侵扰平民,建议改为和一般文武官员性质的“流官”,每30个月转官。朝廷讨论时,宗宪(宗翰即兀术之弟)认为:“昔太祖皇帝抚定天下,誓封功臣世袭猛安、谋克,现在若改为迁调,就违背太祖的誓约。不如对猛安、谋克进行考核,有不称职的,选择其弟侄中贤者代之。”被金世宗接受。这项制度一直维持到金朝灭亡。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将百户、千户、万户之类的军职作为世袭职位。

在汉族皇朝中,明确规定军职世袭的只有明朝。朱元璋或许是为了与世兵制配套,规定军官都授予世职,军官死亡或年满60岁,由嫡长子承袭职位,如果自己没有儿子的,允许兄弟继承。在承袭职位前也要经过骑射测试,第一次没有及格的,只能算是代理职务,领取一半的俸禄。第二年再试,仍然没有及格的,就要充军。但是后来制度废弛,有一战事就有大批冒功被授予军职,而世袭者中顶替冒名的也不计其数,导致军官数量猛增。到明朝建国后100年左右的时候,军职增长了4倍,再到50年后的嘉靖年间,又增长好几倍。当时有个叫霍韬的官员建议,严格实施制度,即使有战功的也要区分大小,“或许世袭,或许终身,或许继,或不许继,各具册籍,昭示明白,以为激劝”。当时一次性的大检查,淘汰了几千名军官。但是不久就恢复了老样子。

不过明代确实也有不少名将是世职出身的,比如以抗倭出名的名将戚继光就是世职出身,他家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父亲死后,他承袭职位,因为才能卓著,又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主持山东防备倭寇的防务。后来改派挂浙江都指挥司官衔,而实际职务为参将,几经反复,主持台州、金华、严州防务。他在实战中痛感原来的卫所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因此重新招募3000士兵,在义乌组编新军,严格训练,屡战屡胜,号为“戚家军”。

清朝入关后,吸取明朝教训,严格控制世袭军职。即使是八旗军职也只有在临阵战死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其子孙承袭,如果子孙尚未成年,可以先发放一半的俸禄。而绿营兵军官战死,子孙仅得”难荫”(有一子可入国子监为监生)而已。1784年乾隆皇帝发布诏书称:“旗员及绿营人员,效命疆埸,同一抒忠死事,何忍稍存歧视。”规定以后绿营军官战死的,也一律授予子孙世职。和明朝不一样的是,清朝世职是一个作官的出身,承袭世职只是挂一个官衔,实职仍然要从基层小军官做起。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