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面面观(十一):“以文驭武”之一(2)

2009-08-03 15:1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郭建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监军使者往往受其指使,陷害正直的将领。公元162年“武陵夷”起兵反抗汉朝,打到江陵一带,东汉地方长官纷纷逃跑。东汉桓帝拜“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监军使者往往受其指使,陷害正直的将领。公元162年“武陵夷”起兵反抗汉朝,打到江陵一带,东汉地方长官纷纷逃跑。东汉桓帝拜“少学《春秋》、《司马兵法》”的冯绲为车骑将军,领兵10万进行讨伐。并授予冯绲全权:“进赴之宜,权时之策,将军一之,出郊之事,不复内御。”可是冯绲知道自己和太监关系不好,惟恐被太监陷害,就请求桓帝派中常侍(太监头目)为监军。当时还没有太监监军的先例,因此有大臣为此弹劾冯绲“失大臣之节”。桓帝也没有同意冯绲的请求。后来冯绲平定荆州回师后,监军使者张敞按照宦官布置,弹劾冯绲带了两个穿军装的丫鬟出征,还在江陵为自己“刻石纪功”。文官们则为冯绲辩护,认为这两件事“罪无正法”,不应追究。正好长沙又发生少数民族起义,于是桓帝以“盗贼复发”为理由,罢了冯绲的官。

黄巾大起义爆发后,各地战事频发,太常卿刘焉建议将各州刺史职权提升为掌一地军政全权的“州牧”(原来刺史只是监察官,没有行政权力),得到汉灵帝批准。刘焉领益州牧,并且被任命监军使者,以此掌握军事指挥权。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惯例,刺史不是兼任都督,就是兼任监军,具有军事指挥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惯例是:如果朝廷官员是以“持节”或“假节”为监军的,就是战区的最高统帅,具有实际指挥权;如果仅仅是监军头衔,则只有监督权和指挥否决权,在未接到明确指令前不得接管指挥权;而监军御史只有报告权,没有干预指挥权力。

如255年魏国大臣文钦、毋丘俭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以王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实际就是统帅。又如263年曹魏分两路进攻蜀汉,而以卫瓘为监军。钟会一路由汉中进攻剑阁,邓艾一路经阴平小路奇袭成都平原,监军卫瓘并没有协调指挥权。以后邓艾奇袭成功,蜀汉朝廷投降,而钟会诬告邓艾要谋反,执掌曹魏政权的司马昭即命令卫瓘逮捕邓艾。卫瓘到达军营出示司马昭的亲笔命令,邓艾的部下都放下武器,邓艾被关入囚车。以后钟会自己和姜维连手打算起兵,被乱兵杀死。邓艾的部下又追上囚车,迎接邓艾回成都。监军卫瓘怕再起兵变,接管指挥权,派遣将军田续等在路上截击,将邓艾杀死。

即使没有这样的特别变故,监军对于军事指挥仍具有否决权。如582年隋文帝派出大军进攻南陈,以长孙览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8个总管出寿阳,水陆俱进,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南陈惊恐万分。正好这时陈宣帝死了,长孙览打算乘机过江灭陈,但监军高颎以“礼不伐丧”为理由加以阻止,仍然维持原来只示威、不作战的战略计划,退兵而还。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