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是唐朝统一全国的决定性战役,李世民以此被父亲封为“天策上将”。此前,他已经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的封号,意味着在军功方面,他已无人能及。但是,“天策上将”哪有“皇太子”的称谓好啊,所谓“功高震主”,他“震”不了唐高祖,却要来“震”一“震”大哥李建成了。
住在东宫的太子李建成基本上没有什么战功,他主要在长安城里辅助父皇处理政务,这就使他在战功压倒一切的王朝初创时期输了自己的二弟一着。两个人的较劲首先在暗中进行,慢慢地走向公开化、激烈化,直至最后水火不相容,形成两个对立的集团。李建成当然不容自己的皇太子地位受到挑战,而李世民则凭着他的声望,要来摘取这个宝座了。
对比两个集团的力量,当时,李世民其实并不占上风。先看李建成:他有着合法的太子身份,维护自己的太子地位理所当然;他得到唐高祖和朝廷主要大臣们的坚决支持;他与三弟李元吉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李世民;他还是唐高祖后妃们的坚决拥护者;他拥有魏征、王珪这样一流的谋臣;他还可以打着合法的旗号,以名正言顺的手段来整治李世民。
而李世民只要对太子的位子存在任何幻想,这本身就是违法的;唐高祖已对他有所防范,自从洛阳一战归来,涉及到带兵出征,已不再安排他;在攻陷洛阳后,嫔妃们由于没有得到好处,她们从心底里厌恶李世民,经常在唐高祖的耳旁打小报告;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李建成说成是“图谋不轨”,或者是“谋反”。
如果说李世民有什么优势,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他有一个誓死效忠的团队,这个团队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人都是在长期的征战岁月里走到一起来的,具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二、军事实践已经把他锻炼成一个卓越的谋略家,并使他具备果断行事的作风。
公元626年,突厥进攻乌城(今甘肃武威),朝廷要派兵进讨。就是这么一个寻常战事,点燃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建议,让李元吉带兵出征,唐高祖采纳了太子的意见。李建成的策略是:李元吉带兵后,就有权调拨秦王府的战将参战,统帅拥有对战将的生杀大权,李元吉可以很容易就消灭李世民的有生力量;而在出征那天,朝廷要为李元吉饯行,李建成将代表皇帝参加,正好趁机斩杀李世民。
要说李世民的谋略深,他的奸细工作做得相当成功也是一个例证,李建成的密谋被李世民安插的奸细获得。在了解情况后,李世民火速召集秦王府的人研讨对策,最后决定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