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乾符元年(874)~中和三年(883)]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反抗唐王朝黑暗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
起义的历史背景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战争频仍,赋税苛重,民不聊生。唐王朝所代表的大地主阶级为了满足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向人民进行残酷的搜刮。唐廷与藩镇势力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朝廷内部的贪官污吏勾结藩镇,互为表里,使割据局面日益严重,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加上黄河中下游流域连年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人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残暴的唐王朝的统治,其中最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给唐王朝以沉重打击的一次起义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
起义经过
王仙芝是濮州(今山东鄄城东北)人,盐贩出身,他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在长垣(今河南长垣)领导数干人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向天下发布声讨唐王朝的檄文,指斥唐廷:“言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号召人民起来造反。义旗举起来后,王仙芝军迅速扩展,在河南、山东等地攻占州县,杀富济贫。六月,义军攻占濮州、曹州(今山东曹县北)。唐天平节度使(辖郓、曹、濮等州)薛崇出兵镇压,被起义军击败。
这时,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东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亦起义。黄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次应试均因科场黑暗而落第,遂继承祖业,贩卖私盐。他为人豪爽,轻财仗义,广交江湖豪杰。他响应王仙芝起义后,与王仙芝合兵一处“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至此,一场席卷今河南、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风暴已经成。燎原之势。
来势迅猛的农民起义风潮,令唐廷惶惶然不可终日。刚刚登上宝座的唐僖宗急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等五节度使和监军进行镇压和诱降,并派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统一指挥河南各道兵马围攻义军,妄图将起义扑灭于乍兴初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