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元朝军队的军事领导体制

2009-10-10 11:58
来源:中华网军事 作者:铁血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政治重心南移,军事制度也深受中原前代王朝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组建侍卫亲军,但仍保留了蒙古部族军队的许多成分。

1206年,成吉思□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把卫队扩充至万人,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平时轮番值宿,战时充“大中军”,随大□出征;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 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政治重心南移,军事制度也深受中原前代王朝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组建侍卫亲军,但仍保留了蒙古部族军队的许多成分。

元朝军队

皇帝统驭军事大权。下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为最高统军机构,其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等均由其秉承皇帝旨意统一管理。元初和元末征战较多,往往分设行枢密院,就地节制军 事。行枢密院常冠以地域的名称,多为临时设置。中书省设兵部,管理屯田牧养等事,有时并管领驿站。各地 军政则由行省丞相负责,通常也由蒙古、色目人担任。

忽必烈

忽必烈即位初年实施的治军应急措施,只能在短期内保证军 事优势。要在中原地区建立长期巩固的政权,必须像历代中原王朝一样,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忽必烈在建立中枢统 治机构、确立大汗权威、划一税收制度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改革军队编制,集军权于中央,力求军政的统一,从军事上保证和加 强丁中央集权。

中统三年李璮的公开反叛是被镇压下去了,而其他的汉军将领,还是 “藩方侯伯,牙借棋置,各土其地,各分其民,父死子 继”,“各握重兵,多者五、七万,少者亦不下二、三万”,忽必烈难保不再出一个李璮。对中原汉人世侯的权势加以控制,已经到不容 缓。李璮事件爆发之后,朝内臣僚纷纷要求罢削汉人世侯。忽必烈也认为时机成熟了,他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汉军将领的措施。 兵、民分治 中统三年十二月,忽必烈颁发话令,命各路总管身兼万户者,止理民政,不许参与军政。“诸路管民官理民事, 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严格实行军民分治,改变过去世侯之家尽操地方军、政、财权的现象。

削弱私家权力

中统三年颁发新制,规定汉人将领“一门不 可兼掌兵、民之柄”,身兼兵、民职者,可自选一职任之。掌军的 将领,子弟不得再任军职。此令下后,史天泽一家“即日解兵符者十七人”,张弘略、张弘彦、严忠范、严忠嗣、玉文干、 郑鼎、李毅、刘元礼、张宏等20余名汉军万户也先后交出兵权。汉人世侯兵权既除,所统军队即不再为私家所有,各地汉军乃由 原来汉人世侯的私屑武装转变成蒙古国家控制的军队。 罢世侯,置牧守以前汉人世侯父死子继,世代相承,自置 僚属,自建统治机构,实际上成为霸占一方的独立王国。为打破世侯的传统势力,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忽必烈下令“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规定世侯死后,子孙“荫而不世”,届下官员均由中央迁调,“遂使天下大官、小职,咸知名器自朝廷出”。废罢世侯,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许多地方的民众摆脱了世侯的欺压。“至元之罢侯守,民盖有视其故侯如路人,甚至迫咎怒骂如仇者”,可见这一作法很受人们欢迎。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