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后,红军在川滇黔边建立根据地已无可能,毛泽东决定经云南北渡金沙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这时,红军虽然把国民党军甩在了乌江以北,但要彻底摆脱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堵,还必须打开入滇的大门。这样,如何把滇军主力调出云南,就成了扭转局面的关节点。毛泽东看准了这一关节点,指挥红军直驱贵阳,并在沿途到处张贴“南下贵阳,活捉蒋介石”的标语。当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附近只有4个团。毛泽东这一攻其所必救的妙棋,果然逼使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忙调滇军前来保驾,致使云南空虚。为进一步造成蒋介石的错觉,毛泽东继续示形于贵阳以东,以一部兵力东渡清水江,并在江上架设浮桥,作主力即将东渡的姿态。蒋介石判断红军将东进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因此命令各部东进围堵,严令滇军加快前进速度。正当国民党军疲于奔命地向贵阳东北的余庆一线布防之际,毛泽东却指挥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迅速穿过湘黔公路南下,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向云南疾进,形成与增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驰的战争奇观。当蒋介石发现红军西进云南后,急令各部追击,但为时已晚。这时,国民党军由于长时间往返奔波,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行动十分缓慢。红军进入云南后,为继续调动滇军,毛泽东再出妙计,指挥红军一部直逼昆明,迫使滇军余部集中昆明守城,从而削弱了其在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随后,红军虚晃一枪,迅速转向西北,利用争取到的9天宝贵时间,靠7只木船,至5月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第2天,当国民党军大队人马赶到江边时,船只已被烧毁,只能望江兴叹。与此同时,活动在乌江以北的红九军团,也在会泽以西渡过了金沙江。
红军长征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在这一行动中,毛泽东根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作战指挥原则,巧计频出,奇谋不断,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于劣势中造优势,于平势中造险势,于常势中造奇势,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广大地区,穿插迂回于敌重兵集团之间,把“打”与“走”科学地结合起来,以“打”开辟道路,以“走”创造战机,“打”则使敌闻风丧胆,“走”则令敌望尘莫及,把战法的灵活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的程度,完全掌握了战役主动权,使敌完全处于被歼或疲于奔命的被动状态,从而使红军跳出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目标,取得了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善抓关键,以关节点上的突破促使战争形势转变
众所周知,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而影响全局的关键性局部,往往对全局起决定性作用。抓住了这个关键性的局部,也就抓住了关节,整个全局就活了。所以,毛泽东历来主张,战争指导者必须以自己的主要精力“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同上,第1卷第177页)长征中,毛泽东不仅善于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和灵活的战役指挥,而且善于从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和战场态势中,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集战略指导与战役战斗指挥于一身,在统筹全局和抓重要关节点方面得心应手,从而使红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抓重要关节点的问题上,除了四渡赤水战役中为打开入滇大门而将滇军调出云南的经典战例外,毛泽东指挥红军强渡大渡河以及在直罗镇战役中要求打歼灭战,都值得后人很好地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