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赵高与李斯:阴谋家与政治家残酷的宦海之争(二)(2)

2010-01-11 11:0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 。抓软处下套子。上奏书巧阐关 李斯争得秦王的赏识靠的是他的上书言事。胡亥当上了皇帝后。得势的是赵高。李斯思前想后,拿不出好办法,仍然只有

2。抓软处下套子。上奏书巧阐关

李斯争得秦王的赏识靠的是他的上书言事。胡亥当上了皇帝后。得势的是赵高。李斯思前想后,拿不出好办法,仍然只有继续使用上书言事的伎俩想争得胡亥二世的赏识。

一日,李斯得到赵高捎出的口信,说皇帝上午得闲,心情不错,也许能听得进几句忧国忧民的逆耳忠言,便立即赶往宫中。一路上,李斯心绪烦乱,忧心忡忡。

到了阿房宫的西门,李斯下了车,从侧门进入,由一名小宦官引着,穿过山屏石障,越过水溪荷池,又沿着游廊曲曲折折地走了一阵,最后来到宜春苑的长乐殿。据赵高说,二世今日在这里嬉戏。

一路走着,李斯心里盘算着进谏之事。盗贼之事,不说不行,说得过重无益,但不说透厉害,二世恐怕也听不明白。骊山赦免刑徒之事,更是燃眉之急,需要立即作出决断。想了一遍,心中有底,神情也就安定下来。

还未到长乐殿,就听见一阵锣鼓排箫,殿内正在演着杂戏。小宦官用细嗓子喊了两声: “丞相李斯拜见陛下。”里面没有回应。殿门是敞开的,殿内酒筵广设,杯盘狼籍,高置的龙榻上面,只见搭挂着龙袍龙褂,二世正光着膀子在玩耍。李斯自感不成体统,慌得一时手足无措,僵立在那里,只能低眉闭眼,装作视而不见。二世也愣了一下,倒还镇定大方,满脸不高兴地问:“有何急事,丞相非要此时见朕?”

李斯把前方局势叙述一番,而二世不以为然,却指责他对上无礼。

李斯惊恐万分,浑身被一种大祸临头的预感罩住。

由宫中回到相府,李斯彻夜不眠,饮食俱废,只是和衣倚在床榻上,闭曰不语。家眷们不知所以,围着不停地询问,以为大人忽然得了什么痴癫杂症。

李斯心里急急地转着,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鼠,在拼命地寻着逃生的路。

他想,此次谏言不成,反倒惹恼了二世,日后只怕是凶多吉少。左思右想,觉得应该立即给二世上书一封,或许还能挽回些宠信。

回想起来,自己一生风云,靠的就是上书言事。当年入秦,客居咸阳,在险些被当做盲流遣送回籍时,因一封“谏逐客书”,说动了秦王雄霸之心,自己从此平步青云,出任廷尉要职;天下初定,皇帝新立,又因上书一封,独排众意,谏言设郡立县,暗合了始皇独尊之意,在政治上更进了一步,登上了丞相之位;后来,淳于越当廷发难,妄想翻案,自己也是凭上了“焚书坑儒”之策,才重获先帝的赏识,一举置政敌于死地。

如今,自己的安危又一次系于一书,就看能不能言动君王了--只是这君王已不是擒I)勃勃的始皇了,而是糊里糊涂的二世。几十年来,多少次挥笔成书,动辄万言,他一向才思敏捷。不想,这次他却感到文思枯竭,笔下也滞涩起来。

李斯深知,要想言动君王如二世者,也必须要有新说奇论,不然,龙颜是不会大悦的。可惜,自己垂近老矣,脑子里能娱悦君王的新思想已经越来越少;再说,二世之心,从来不用来琢磨事情,世上也就难有什么事情能让其心动。

只有一点,李斯是有把握的。他知道,二世绝非勤奋之君,最怕的是吃苦受累。要让他知道,行“督责之术”,他就能纵情极欲,恣意享乐;不行”督贵之术”,他大概只能过苦日子了。

于是,李斯抓住这一点,进一步发挥:

不能督责,则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为黔首之役,何足贵哉!夫以人徇己,则己贵而人贱;以己徇人,则己贱而人贵。故徇人者贱,而人所徇者贵。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写到这里,李斯不免有些得意起来,笔下一恣肆,居然非议起圣王来了,说他们不懂“督责之术”结果,不是在治天下,而是在被天下治:故尧、禹,乃以身为天下者,众随而尊贤之,可谓大谬矣!谓之为”桎梏”者,不亦宜乎?不能督责之过也!

诽谤圣王固然有些危险,但与当今皇帝论史,稍稍贬议一下圣王们,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就像与人说说第三者的坏话,只要这第三者不是其亲戚或呢友,双方总会更融洽一些。更何况,李斯曾听赵高说起,二世最怕当尧、禹那样艰苦奋斗的贤君。

接下去,他引用了老同学韩非的一段话,进一步点出“督责之术”的要害在于“重罚”。

韩子日: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悍奴。”何也?罚之重也。

故商君之法,于道吐痰者,刑。夫吐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惟明主能深督轻罪,故民不敢犯也。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权势,而独擅天下者,非有异道也。能督责而深罚也!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王乐。此可谓明君之术矣。

这篇“谏督责书”呈上之后,二世果然大悦,几日后颁诏,宣布要“督责治国”了。于是,举国动员,郡县贯彻,层层落实,一律实行岗位责任制。朝廷另派钦差御使大夫到各地去督察。不久,一批郡县,作为”督责典型”被树立起来;一些守、令,作为”督责模范”,也涌现出来。一时间,各地刑者相伴于道,死人目积于市;为官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执法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天下眼看着就大治了。

督责治国之后,二世也表现出了明君的睿智,同意以骊山刑徒奴子,悉数充军,让大将军章邯率领,出关击贼。章邯率的虽是刑徒奴子,毕竟算是正规军,一出关就大破了那些乌合之盗,又乘胜追击下去,一路捷报频传。

至此,李斯才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己又过了一关。

3.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这不仅是办事的技巧。也是说话的艺术。赵高正是利用这种技巧和艺术。才使他对李斯的进攻开了一个好头。

一直以来,赵高都在心中打着铲掉李斯的算盘,毕竟大权只能掌握在一人手里。

就在李斯觉得上书言事之技起到作用而庆幸之时,派到荥阳打探消息的孙舍人也回来了,带来了好消息,说荥阳之围已解,李由无恙。李斯听了满心欢喜,便留孙舍人便餐,以表慰劳之意。这孙舍人,名畔,是李斯府中最受信任的宾客之一。他本是韩人,游学到秦,打听到李斯曾和韩非同学,便自称是韩非的私淑弟子,前来投奔。入府十多年,办事一向干练稳妥,从未出过差错。李斯对他甚为赏识,常说日后要举荐他,在朝中谋一个正式差事。为此,孙舍人办事就更加尽心尽力,谨慎小心。席间,孙舍人说在荥阳时,听说赵高有密使派来,在暗查三川郡守李由,诬其有通贼之状。李斯预感到,赵高对自己将有所行动,心中不免有些担忧。

一日,赵高见二世玩乐正兴时提起丞相李斯,知道讲谗言的机会来了。即使对佞臣来说,这种机会也是不多的,且稍纵即逝,若非机敏绝对是抓不住的。

 

二世说:”朕平日多闲,丞相不来上谒;吾方热私,想潇洒一下,丞相就来请事。是不是以为朕年少,就可以不敬了吗?”

赵高笑了。李斯几次入宫见二世,都是他一手安排的。他细声柔气地说:“陛下真是心地善良,总是从好处想人。丞相之心,恐怕不那么简单。”

见二世惊恐,赵高开始添油加醋: “丞相之心倒并非叵测,不猜可知。沙丘之谋,丞相参与其事。如今陛下已立为帝,丞相却未得到升擢,其心中之不满可想而知。丞相大概自以为早该裂地封王了吧?以前,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臣之为人,陛下是知道的,从来不愿在陛下面前言人之短。”

二世不语,眉眼搭拉了下来,神色有几分恼怒。

赵高接着说下去:“另外,丞相之子李由,是三川郡守。臣听说,盗贼过三川城时,李由紧闭城门,不肯出击。那盗首陈胜、吴广,皆是丞相家乡一带之人。同为楚人,自有一分乡谊。据报,李由与盗贼之间暗中文书往来已久,有通盗之嫌,臣正在派人查验。臣一贯主张,查人办案,要讲真凭实据,不能冤枉一个忠臣,也不能放过一个奸人。因此事尚在调查,故臣未敢禀报陛下,且事关丞相,臣不得不慎重。”

于是二世下旨要彻底查!

赵高见谗言开始起了作用,便停下来不说了。谗言的艺术,一是在于怎样使上意和下情融合起来,互生互动;二是在于如何适可而止,留有余地。对此,他是深知其妙的。

(责任编辑:铭史为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