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赵高与李斯:阴谋家与政治家残酷的宦海之争(一)

2010-01-11 11:0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李斯与赵高,一个集政治家、权谋家与学者为一体;一个合野心家、阴谋家和宦官为一身。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二人由分到合,再到互相倾轧,直至殊死相搏。高手过招,谁败谁胜

李斯与赵高,一个集政治家、权谋家与学者为一体;一个合野心家、阴谋家和宦官为一身。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二人由分到合,再到互相倾轧,直至殊死相搏。高手过招,谁败谁胜,岂能够用常理而度之?

李斯(?一公元前206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他由楚国来到泰国拜见泰国丞相吕不韦求做门客,后来吕不韦推荐他当了秦王的侍从,被拜为长史。在实施离间、破坏东方各国的关系之后,秦王又任命他为客卿,且一直升到了廷尉。二十多年后,泰国统一了天下,于是秦王为皇帝,以李斯为丞相。然而,在他拥有权财之时,却发起了”焚书坑儒”的丧天良之事,被后人耻之的一大败笔。

赵高(9一公元前207年)。生于隐宫,本无名无姓,亦不知其亲生父母是谁。据说是赵人之后。故姓赵,他生下不久便进入了秦皇宫,后阉了身,起名为高。因自4、在官中接受教育,所以能识文断字,精通律法。始皇帝死后,与李斯密谋立胡亥为皇二世,集大权为己有,后因为与李斯有矛盾,把李斯置于死地,继之登上相位。

一,一步走错,注定全盘皆输

李斯投奔秦国,依附秦王而谋求自身的发展。秦始皇死后,他便失去了靠山。在赵高的说服下。李斯加入了”矫诏篡位”的阴谋集团,立二世胡亥为帝。李斯贪恋权位,在关键时刻为私利而弃大义,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被赵高抓住弱点牵住了鼻子,从此一牵到底,直至被送入黄泉。

李斯的发迹凭借了三条:一是胸怀大志。二是工干心计。三是满腹经纶。因不满现状所以发奋求学。四处求职。而工于心计,满腹经纶,使得他两次上书秦王,并且最终得到了赏识和重用。

李斯出生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上蔡伶河南省上蔡县两南)人,少年时家境不太宽裕,年轻时曾经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但是他不甘于平庸。而是寻求能发展自己的机会。他攀附秦王,以求站稳脚根,这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至于他的性格为人,从一件小事,便能够形象地说明。

据说,在李斯当小官时,曾到厕所里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和狗一来,老鼠就慌忙逃走了。过了不久,他在国家的粮仓里看到老鼠却是整日大摇大摆地吃粮食,长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稳稳,不用担惊受怕。他两相比较,十分感慨地说:人有能耐与无能耐,就好像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就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无能耐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它形象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中的投机禀性,这也预示了他未来的结局。

为了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求得荣华富贵,他辞去了小吏职务,前往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苟子为师。苟子虽是继承了孔子儒学,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这很适合李斯的胃口。

李斯十分勤奋,同苟子一起研究“帝王之术”,即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当官的学问。学成之后,他便辞别荀子,要到秦国去。

苟子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人生在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齐王萎靡不振,楚国也无所作为,只有秦王,正雄心勃勃,准备兼并齐、楚,统一天下,因此,那里是寻找机会、成就事业的好地方。如果尚在齐、楚,不久即成亡国之民,能有什么前途呢?所以,我要到秦国去寻找适合我的机会。”

苟子的思想中本来就有许多法家的成分,他同意李斯前往秦国谋求发展,但他告诫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之际想想“物忌太盛”的话,不要一味地往前走,必要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李斯来到秦国,投到极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吕不韦的下,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小官。官虽不大,但有接近秦王的机会。

处在李斯的位置,既不能以军功而显,亦不能以理政见长,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崭露头角,引起秦王的注意,惟一的方法就是上书。他在揣摸了秦王的心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毅然给秦王上书说:凡是能干成事业的人,全是能够把握机遇的人。过去秦穆公时代国势很盛,但总是无法统一中国,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周天子势力还强,威望还在,不易推翻;二是当时诸侯国力量还较强大,与秦国相比,差距尚未拉开。不过从秦孝公以后,周天子的力量急剧衰落,各诸侯国战争不断,秦国已经趁机强大起来了。现在国势强盛,大王贤德,扫平六国真是如掸灰尘,现在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绝好时机,大王千万不可错过了。

这些话既符合秦国及各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又迎合了秦王的心理,所以赢得了秦王的赏识,李斯被提拔为长史。接着,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他劝秦王垒出财物,重贿六国君臣,使他们离心离德,不能合力抗秦,以便秦国各个击破。这一谋略卓有成效,李斯因而被秦王封为客卿。李斯在秦国开始崛起了。

可就在这时,秦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外国人的运动,是韩国派间谍帮秦国修渠引起的。

韩国是秦国的近邻,秦国若想统一六国,韩国首当其冲,因此,韩国感到既着急又害怕,无其他办法可想。于是,他们就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来到秦国,对秦王陈述在某地修渠的必要,征得了秦王的同意,于是开始修渠。不久,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原来,郑国是韩国的间谍,修渠的目的并非了为是兴修水利,而是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以免秦国国力强盛,集中兵力东进。这时,东方各诸侯国也纷纷暗派间谍,以各种方式在秦国活动,尤其以做宾客的为多,有些间谍也被揭露出来。这样,出身秦国的群臣一方面为秦国考虑,同时也为自己消除官场竞争对手考虑,都坚决主张驱逐外国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怀着失望而又悲伤的心情离开秦国,在临近边境的时侯,他觉得应该最后试一试,否则,一旦出了秦国,就再无返回之日,一生的功名利禄也就付诸东流了。于是,他抱着试探的态度,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不对的。从前的时侯,秦穆公寻访贤能之士,从西方的戎地请来了由余,从东边的楚地请来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请来了蹇叔,并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友。正是因为任用了这五个人,秦穆公才兼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方称霸。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更加富强,因此打败了楚国、魏国,扩大了近千里的国土,秦国更加强大起来。秦惠文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之防,迫使各国服从泰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王权,蚕食诸侯,秦国终于建立了帝业。这四代君王都是因为任用客卿才对秦国做出贡献的,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当初这四位君王也下逐客令,只能导致国家没有富利之实,也没有强大之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