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集群,号为“中军”。其基础是其亲军“虎豹骑”,以后改编为武卫营,再加上中领军、中护军、中坚军、中垒军,编成5个“营”,这里的“营”是集中扎营的意思,兵力各有上万人,是曹操的主要机动突击兵力,曹魏末年已膨胀到20多万人。中军一般由中领军、中护军将军来担任战地指挥。后来司马氏集团在曹操死后逐渐取得对中军的控制,从而发动政变,推翻曹魏。
司马氏以握兵权而发动政变建立晋朝,自然害怕有人会仿效。裁撤地方军队,加强中军。中军在洛阳城内外部署的为“宿卫军”,主力为6军:中领军、中护军外,将原武卫营分为中卫左军和中卫右军,又将“骁骑将军”所领的原司马氏亲兵分为骁骑军、游击军。此外又有前、后、左、右4军(实际兵力仅千人左右)担任宫殿外的警戒。保留原来的“五校尉”,再加上新编的“翊军校尉”,一共6个营,合称“六校”,实际兵力也有几千人。289年又组建“积弩”和“积射”营。太子的东宫护卫也被扩编为前、后、左、右卫率军。在洛阳城外又部署一支“牙门军”,和宿卫军合为中军,总兵力要有十多万人,全都是精锐的职业常备军。但是部署太分散,大约36个营互不统辖,为后来分别参与皇族内乱、自相残杀打下伏笔。
十六国混战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各朝都继承曹魏的制度,军队分为中、外军,由统治者本部族人组成中军,既护卫朝廷,又是战略机动部队。中军的精锐部分组成禁卫军。如北魏以鲜卑族部落兵组编中军,编成“羽林军”、“虎贲军”,是精锐战略部队;又从拓跋部落宗族子弟精选出卫士,组编为“庶子军”和“宗子军”,作为宿卫军。中军的规模要占到北魏全国总兵力的一半左右。中军的羽林军、虎贲军部分,以及宿卫军、驻扎在京师地区的其他中军合称“台军”,由“领军将军”指挥。而部署在京师周边东、南、西、北地区的军队统由“护军将军”指挥。依然维持西汉南、北军分治体制,只是规模要大很多。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度,但军队仍然按照中、外军原则部署。平时部署在关中地区的中军要占到全军的三分之二。中军主体是世兵制的府兵,另有职业兵的“禁军”担任皇宫的警卫。
(责任编辑:陌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