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越大使的回忆:中越边境战争的前前后后(2)
2010-03-17 11:15
中国政府对越南这种越界挑衅、枪杀中国人员的侵略行径,一再提出抗议和警告,越方置之不理,乃使中国政府提出要加以惩罚的警告,中越关系日益紧张
中国政府对越南这种越界挑衅、枪杀中国人员的侵略行径,一再提出抗议和警告,越方置之不理,乃使中国政府提出要加以“惩罚”的警告,中越关系日益紧张。我就是在这种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极浓的情势下去越南当大使的。
临行河内前感觉到火药味
当我接受去越南当大使任命时,我知道这是个艰难的任务,很可能不会长久。作为大使应该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争端,而我知道以当时两国关系及双方决策人的言论来说,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是很难的,我是无能为力的,我要作可能发生武装冲突的准备。对一个当大使的人来说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形势。
所以我在去河内前先去广西,由广西自治区派人陪同我去沿广西与越南接界处,从睦南关直到北海与越南海上接近地察看了一下。昔日双方来往的睦南关口现在已无人走动,通越南的火车停了,站台上冷冷清清。关上两边山峰丛林中双方都埋伏有不可估量的火力。东兴与越南芒街(编者注:之前原文误为老街)只一水之隔、一桥之通,当年从桥上或涉水(北仑河[编者注:之前原文误为白伦河]平时水不深,涉水可过)而来上千的越南边民在东兴镇上做生意,互通有无的繁荣景象,现在没有了,桥从中间断了,河上无人无船了。东兴县的同志告诉我,在越南与美国、南越军队作战时,东兴不只是他们的后方,而且是他们的避难所,被敌军追击时他们就跑过来了。我在沿边境看到的,在许多地方中越边界只隔着一条小沟,不用说跳,只用跨一大步就过来了,他们那边没有居民,只有武装人员活动,而我们这边民宅遍布,甚至有小型工厂。地方同志说,打起仗来,我们虽然地势不利,但有准备。沿途所见,双方虎视耽耽,战火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中国大使处处受冷遇
大使馆是国家派出机构,它应当作为国家的耳目,了解驻在国的情况,特别是两国关系及与本国有关的动向,及时报告本国政府。这点是当一个大使应该做到的。但是当我到河内后,却被一层冰凉的围墙包围起来。
新到任的大使首先应到驻在国外交部,送交国书及颂词的副本,商谈递交国书事宜,然后由其外交部安排呈递国书时间及程序,这些都是国际惯例。那时越南国家主席是孙得胜,礼宾司的官员告诉我他因年迈不能接受我的国书,改为副主席阮友寿接受。当我按照他们规定的时间向阮友寿副主席呈送国书、行完仪式后,他同我的谈话是冷淡、谨慎和短暂的,面部毫无表情。其实阮友寿在南方抗美时,受到中国极大的支持,他原来对中国是极为友好的,现在受到了政治上的影响。对于一个原来友好国家的大使,不显示友好只有冷淡待遇。这就是政治。
后来安排我同范文同总理会见,他不但是中国的老朋友,还是两国友好关系的奠基者之一,他同我的谈话只是应付,对当时两国间许多重大纠纷闭口不谈。只向我说了两点有份量的话,一是声明外间传说他访问东南亚国家时出卖了印支各国共产党的事,完全是谣言(这件事我国内曾揭露并给予批判),不能轻信。另一句话就是说两国间一切问题应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说这话的语气是生硬的。我过去在外交部工作时,不管越南的事,没有同范文同会过面,但他经常来中国,他同我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我都见过,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位老革命家,是长者,是胡志明的战友和越南国家和党的重要领导人,对中国友好。在日内瓦会议和抗美救国战争中,同中国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不但配合得好而且友情也深。自越南北南统一,黎笋一伙上台后,他对越南国家的决策权就逐渐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