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湖田——景德镇民窑精华考古记(2)
2010-08-16 10:58
学者们在这些平地上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探索。湖田窑到处有宝、寸土含金。《陶记》记载说: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
学者们在这些平地上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探索。湖田窑到处有宝、寸土含金。《陶记》记载说:“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名不相紊。”这是蒋祈对宋代景德镇窑业生产规模宏大、分工精细、产品丰富、组织严密的精彩描述。在1995—1996年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了100余处与窑业有关的作坊遗迹。一大批炼泥池、陈腐池、蹂泥池、轮车基座、釉缸、晾坯台等重要遗迹得以重见天日,而一些遗迹中出土的瓷胎制备不同的原料,则为湖田窑宋元时期的瓷器配方提供了一份全新的实物资料。这是湖田窑考古遗迹收获最丰富的一次,也是对蒋祈《陶记》描述的最好诠释。
祭器
翔龙盘旋于神器之上,既精工,又充满威严神秘。
在清理遗迹时,我们在众多的遗迹中发现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构成一套完整炼制瓷胎原料工艺流程的遗迹群。这组号称为“五大连池”的遗迹组合,均用青砖铺地、青砖砌边,相互连接,高低有致。有的池中出土有白中偏黄的瓷土,那应是瓷矿石的“石泥”原料;有的池中出土的瓷土则白中偏红,那可能是高岭土。用“石泥”加高岭土的瓷土“二元配方”法,是景德镇元代瓷工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使得瓷器的烧成温度得以提高,成品率大为增加。在湖田窑遗迹中发现这些实物,表明湖田窑的瓷工同样掌握了这一方法。“五大连池”的遗迹组合的发现,还说明湖田窑在宋元时期,瓷器生产的分工、协作关系十分明确,劳动力相当密集。这一切都表明,湖田窑在宋代中期后逐渐步入辉煌。其实,湖田窑先民十分讲究对瓷器胎体、釉水的实验和配方。他们把不同地点买来的原料按不同的比例配方,在窑炉里多次实验,并在样品上清晰地记录,以不断提高烧造水平。窑址中发现的大量火照、泥照、釉照等就是专门用来检验窑火的温度、瓷土及釉料成分配备的遗留。
御土窑自北宋真宗时期建窑,断续烧造而终于南宋
瓷枕
在宋代湖田窑的陶瓷品种中,那些造型独特的雕琢尤其令人叹为观止。仅瓷枕的造型就有十余种。
有了1995—1996年的丰富发现,大家对湖田窑研究的兴趣渐渐加深。湖田窑首先是一座民窑。民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市场为中心,按经济规律办事。所以民窑的产品常常是造型丰富多彩,装饰各具特色,纹样随意流畅,突现世俗社会对“福、禄、寿、喜”的美好向往和朴素追求。也正是由于湖田窑在民间有强烈的亲和力和旺盛生命力,得以连续烧造700余年,产品行销大江南北、亚洲、中东和非洲。
龙窑发掘现场
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期朝廷曾在景德镇设立“御土窑”,使用最好的瓷土,生产的瓷器于器物底部书写“景德年制”款识。御土窑自真宗时期建窑以来,“有令则开,无令则止”,断续烧造而终于南宋。然而,有关书写“景德年制”款识的御土窑产品始终没有发现,御土窑产品究竟是何等面貌,长期以来人们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