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湖田——景德镇民窑精华考古记(4)
2010-08-16 10:58
因为优异的制瓷技术,在宋代被要求为皇室生产贡瓷;在元代则设立有专门窑炉,为皇室生产御用瓷。然而,不论是贡瓷还是御用瓷,它们仅仅是湖田窑陶
因为优异的制瓷技术,在宋代被要求为皇室生产贡瓷;在元代则设立有专门窑炉,为皇室生产御用瓷。然而,不论是贡瓷还是御用瓷,它们仅仅是湖田窑陶瓷生产的极小部分。湖田窑赖以维系生存、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还是民间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很可能就是湖田窑的末日了。
为了探寻湖田窑的兴起与衰落,我们频繁往返于标本室和考古现场。两年来,在多达10万件的湖田窑标本室内,我们在努力复原湖田窑生产的历史轨迹,并与它共兴衰,共荣辱。
在明初景德镇出现了“官民竞市”繁荣景象时,湖田窑却开始衰落
青花四系扁壶
元朝疆域广大,因对外交流的需要和迎合西亚,中东地区民族的特殊要求,设于景德镇的“浮梁磁局” 招用了西亚波斯一带的工匠。
宋代湖田窑生产的器物品种包罗万象。至元代,湖田窑的品种更为丰富。“浮梁磁局”的设立,促使湖田窑创烧了“卵白釉”。卵白釉瓷器体较厚重,造型稳健,胎质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有凝脂般的感觉。“浮梁磁局”还在湖田窑生产青花瓷器。元代湖田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器形硕大,造型稳健,使用进口原料绘制图案,与湖田窑宋代的瓷器造型没有姻缘关系。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蓝釉瓷、高温绿釉瓷等。与“卵白釉”瓷、青花瓷、蓝釉瓷、绿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迅速萎缩。此时,日用粗瓷产量大增。其胎粗釉薄,纹饰模糊不清,已远不如宋瓷精致。
元代的湖田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浮梁磁局”的官办性质扼杀了湖田人的创造力,抑或如《陶记》所云为“他产有所夺”?还是历史在呼唤青花瓷时代的早些到来?
高足杯
蒙古人生性豪爽,常年征战马上,用俗称马上杯的高足杯饮酒,充满豪情。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景德镇的珠山设立了御窑,专为皇室烧制御用瓷器。明政府采取垄断工匠和瓷土资源的政策,制品精益求精,不计工时和成本,烧制的瓷器质优貌美,在全国独领风骚。景德镇的其他窑场也在御窑的带领下,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甚至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但是,湖田窑的情况却相反。明朝廷多次禁止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的瓷器。如此高压政策,使得湖田窑的产品在明代,只是生产清一色的青花瓷器。明代中期,湖田窑的产品还是器形规整,青花发色青翠。明代晚期,湖田窑的窑业生产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挑战,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瓷器生产水平江河日下,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装饰花纹,均显得粗糙、简陋,既无意境,更乏创意,基本丧失了艺术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嘉靖年间,景德镇各地窑工普遍开展反封建斗争,许多瓷窑纷纷停业。湖田窑的工匠们也迁离了湖田,在乐平县的华家一带,开始了明代晚期华家窑的生产,湖田窑也从此真正没落。
我带着沉重的失落感再次走进湖田窑,面前繁华的都市掩盖了它往日的喧嚣,只有那静静的南河水还在吟唱着那千年的忧伤。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