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国宝 >

唐昭陵显露冰山一角

2010-09-10 10:58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张建林
唐代有两座陵址是由皇帝生前自己给自己选定的,一座是太宗的昭陵,另一座是玄宗的泰陵。随着即将展开的对昭陵寝宫宫城的钻探、发掘,昭陵中更多的隐秘,以及它与大唐帝国的核心建筑——大明宫、长安城的关系,必将不断显露于世。

 

北司马门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唐代有两座陵址是由皇帝生前自己给自己选定的,一座是太宗的昭陵,另一座是玄宗的泰陵。昭陵所在的九山主峰海拔1224米,在渭北平原横列东西的北山脉中显得格外突出,当时从长安城一眼就可以望到。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殁,太宗下诏葬于九山,还亲自撰文立碑,昭陵的营建至少从这个时候便开始了。此后太宗还让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绘制他征战年代乘骑过的六匹战马,凿刻成大型浮雕,陈列在陵山北面的北司马门内,后世称之为“昭陵六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下葬后,昭陵大规模的营建基本结束。但在高宗永徽初年(650年),昭陵又有一些扩建工作,“十四国蕃君长”石像便雕凿于此时,并被竖立在北司马门内的长廊下。
 
唐昭陵显露冰山一角
北司马门遗址
北司马门是一组完整的东西对称的建筑群,南北纵长86米,东西最宽处61米,分布于九山北侧山梁的三个小台地上,建筑遗迹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第一台地上有三出阙台基一对、推测为列戟廊的廊址一对、北围墙外的小型建筑4座;第二台地的北边缘是庑殿式门址和北围墙、砖砌排水沟等;第二台地以上仅残存西侧建筑遗迹,保留有偏殿、方形小建筑、阶梯状长廊等。原放置“六骏”和“十四国蕃君长”石雕像的西侧长廊基址位于建筑群的西南角,东侧亦应有一座相对应的长廊建筑,惜早已毁坏殆尽。
 
作为以山为陵的昭陵,陵园总体布局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来设计的。南司马门及献殿安排在九山南侧偏东的山梁上;寝宫宫城所占面积较大,建造在九山西南侧较开阔的缓坡地带;九山北侧恰好有一道较宽的山梁,北司马门就选择在此。除了这些陵园建筑群,山腰南侧和东侧还有石窑、石室遗迹。九山南侧和东侧的山坡及山下南部、东部的开阔平原地带是昭陵的主要陪葬墓区,现在的昭陵博物馆所在地就是陪葬墓之一的徐懋功墓。
 
在上述陵园建筑中,北司马门和寝宫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颇为引人关注。北司马门遗址的全面发掘始于2002年8月,2003年6月至11月又进行了第二年度的发掘,先后揭露出完整的清代祭陵建筑遗址和规模较大的唐代北司马门建筑群遗址。北司马门遗址的发掘还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
 
昭陵陵园对北门的极端重视有着多重原因
 
北司马门建筑群尽管东南部遗迹已遭受破坏,但总体布局仍较为清楚:整组建筑以对称的形式依地势而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外圈有围墙环绕,严密紧凑,规模宏大,形成一个完整的组合。原放置“六骏”和“十四国蕃君长”石雕像的西侧长廊基址位于建筑群的西南角,总体呈阶梯状,由北向南渐次升高,残存有10个柱础石、4个置于原位的石人像座以及“六骏”之一的基座,是一座阶梯状的7间长廊建筑。据保留于原位的石人像座和六骏浮雕基座分析,北部3间原放置“六骏”中的3件,南部4间放置“十四国蕃君长”雕像中的7件。东侧亦应有一座相对应的长廊建筑,惜早年已被破坏殆尽。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