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一下事发的时代背景,“李娥复生”一事,还是有一定可信成分的。“建安四年”,为公元193年,当时的皇帝是东汉末帝刘协,即历史上的汉献帝。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刘协本人就是董卓废了少帝刘辩后,由董卓拥立的。由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不论是军人,还是老百姓,都把陵冢当成了“地下银行”,没有钱花的时候就会想到去挖几座坟。曹操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营盗墓,就是这个时期。所以,这一时期与盗墓有关的趣闻相对比较集中。李娥墓被盗而复生的故事,便侧面反映了这个年代民间盗墓现象。
此事后来到了小说家的笔下,就有情节了。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里曾提到一本书,唐人焦璐辑录的《穷神秘苑》。焦璐在这本书中,把“李娥复生”的故事说得很动人:
汉末,武陵妇人李俄,年六十岁,病卒,埋于城外,已半月。俄邻舍有蔡仲,闻俄富,乃发冢求金。以斧剖棺,俄忽棺中呼曰:“蔡仲护我头。”仲惊走,(“走”原作“便”。据明抄本改。)为县吏所收,当弃市。俄儿闻母活,来迎出之。太守召俄问状,俄对曰:“误为司命所召,到时得遣。出门外,见内兄刘文伯,惊相对泣。俄曰:‘我误为所召,今复得归。既不知道,又不能独行,为我求一伴。我在此已十余日,已为家人所葬,那得自归也。’文伯即遣门卒与户曹相闻。答曰:‘今武陵西界。有男子李黑,亦得还,便可为伴,兼敕黑过俄邻舍,令蔡仲发出,于是文伯作书与儿,俄遂与黑同归。”太守闻之,即赦蔡仲。仍遣马吏,于西界推问李黑,如俄所述。文伯所寄书与子,子识其纸,是父亡时所送箱中之书矣。
上文头几句的大概意思是,汉朝末年,武陵有位妇人叫李俄,六十岁那年病死,埋葬在城外已经半个月了。这时,李俄的邻居有个叫蔡仲的,听说她家富足,就去挖墓寻找金银。他拿斧子劈向棺材,忽然听见李俄在棺材中喊道:“蔡仲,当心砍了我的头!”蔡仲吓得转身就跑……宋人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广记》也收录了此故事,列入第375卷“复生一”中。
《太平广记》共有12卷(第375-第386卷)均是谈“再生”故事,其中第375卷是专门记录与“发冢”有关的复生现象,共有20例。值得注意的是,与“李娥复生”发生的时代背影一样,这些故事也多发生的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见这段时间里民间盗墓的严重程度。
《太平广记》中有一则“范明友奴”再生的故事,史书上也曾有记载,“汉末人发范明友冢。家奴死而再活。”这里的“发冢”就是盗墓。范明友是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光的女婿。据说这个家奴复活后,其所讲霍光家事,与《汉书》所记相符合,令人称奇。“范明友奴”的故事,出自东晋人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这部书与《搜神记》一样,也是一部志怪类文学作品。
《博物志》还记录了一个宫女“死而复生”的故事。汉代末年,关中时局大乱。这时,盗墓贼掘到了一座西汉宫女的坟冢,打开后发现,那宫女竟然还活着。出来之后,她恢复得象原来一样。这个宫女因为盗墓复活,魏国郭太后听说后,觉得有趣,便将这名宫女收到宫中,做她的侍女,十分爱惜。郭太后有时问她西汉时的宫里的事情,这个宫女也能说得清清楚楚,时间顺序都不会错。郭太后去世后,这个宫女因悲哭过度而死。这则故事正史上有记载,《
晋书》(志第十九)、《
宋书》(志第二十四)均有记载,“时又有开周世冢,得殉葬女子,数日而有气,数月而不能言,郭太后爱养之。”
《搜神记》的作者于宝(283-351,说明:也有作品上称“干宝”,并为读者常见,不少网友也再三指正,为了防止有学生看我的博客,而填错了高考统一答案,下一律易为“干宝”),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所处时代与《博物记》编撰者张华一样,同处东晋时期。而干宝萌生写作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的《
搜神记》,则是因为发生在他家里的一件亲生亲为的“复生”事件。干宝的父亲干莹,生前任丹阳县丞。他有个宠爱的婢女,干宝之母很嫉妒她。干莹死后下葬时,干宝的母亲乘这位婢女不注意,将她推入干莹的坟中陪葬。当时干宝和弟弟尚幼,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十多年之后,干宝的母亲死了要与父亲干莹合葬。当挖开坟后,怪事出现了,当年那被活埋的婢女趴在棺材上,象活人一样。干宝用车将她拉回家,一天之后苏醒了过来。她告诉干宝,在阴间干莹对她恩爱如旧,也不觉得不舒服。据说,不久这位婢嫁了人,竟然还生了儿子。除了父亲的宠妾复生一事,干家还有发生过一怪事。干宝的哥哥因病气绝,但奇怪的是,死后尸体一直不冷,几天后竟复活了。由于受这两个事件的影响,干宝开始“搜奇记逸”,广录当时在民间流传的各类奇闻怪事,遂成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著名作品《搜神记》。

图:干宝父妾被埋葬十年后复生的故事流传很广
唐人萧吉编撰的《五行记》收录了干宝家发生的这件事情。其实这则“干宝父妾”的故事当年广泛流传,正史自然不会漏了记载。现在大家见到的多见于《太平广记》,易名为“于宝家奴”。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