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寻陵墓空留公侯风华 凿穿史料追问前世迷音
与羊舌墓地隔河相望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上,曾经出土过许多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在很多青铜器上,刻有的铭文不只是文字学者研究古代文字的有力工具,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铭文的意义甚至更加非凡。
根据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铭文,考古学家发现,铭文中出现的晋侯名字有6个。这些宝贵资料及墓葬形制、墓地布局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专家们有可能对墓葬年代、墓地性质、墓位安排、墓主人与《史记·晋世家》的对应关系、器用制度、棺椁制度、车马殉葬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专家们经过研究晋侯墓地,大致推定出了晋侯墓葬是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9代晋侯及夫人墓葬:即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或殇叔,只是对前8组墓的墓主人歧异不大,惟对最后一组墓存在较大分歧。
而从羊舌墓地M1和M2墓葬形制、陶鬲及玉器看,专家认为,墓地的时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将M1、M2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大型车马坑和大量祭祀遗迹,似乎可以确定此处为两周时期的晋国侯墓。在这两者之间,恰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羊舌组墓与晋侯墓地不仅在墓葬形制上相同或相近,而且时代也相近或相连,也就是说,羊舌晋侯墓地是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延续。特别是从墓底积石结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时代应该相去不远,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尽管这组墓葬已遭盗毁,但劫余之物的价值,丝毫不亚于以往发掘出土的晋侯遗物,出土的玉器、金器也足以让我们领略两位墓主人生前的荣华。
在史料中得知,大玉戈、大玉璧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样的玉器只有在高级别的贵族墓葬中才能见到,在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中多有出现。而这样的文物又在羊舌墓的墓主人棺内现身,分置墓主人身上和身下,有七八件之多。一个个残余的信息在冥冥之中诉说着什么……
综合这些信息,专家们开始整合。结合晋国发生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历史,负责羊舌墓地发掘工作的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领队认为,羊舌晋侯墓地M1的墓主人可能是晋国两周之际的一代名君晋文侯。
晋国历史上,晋文侯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35年(公元前780-前746),挟辅周平王东迁,有周室再造之功,按常礼,他也应该享受很高级别的葬制,羊舌晋侯墓地M1的葬制也与他的丰功伟绩相符。他死后,晋国内战迭起,最终庶系代嫡,墓地被毁也许与这段历史有关。虽然,这样的结论还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但已有一些迹象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晋文侯之后嫡系晋侯有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和晋侯缗。这一时期是晋国历史上有名的嫡庶之争时期,分封于曲沃的庶系与居于翼的嫡系正宗争夺政权,内战长达67年。根据估计,羊舌墓地是西周时期至春秋阶段的墓葬,那么,从时间和历史人物存在关系推断,晋文侯之后的几位晋侯,在位时间都比较短,其结果或被杀或被废,专家们认为,无论这几位晋侯中的哪位都很难有这样的时间、财力、物力和从容的心态营造如此大规模的墓葬。
另外,在M1组墓的西边还有3座“中”字形大墓,根据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埋葬规律,东北的时代要早,西南的时代要晚,可能是文侯以后几个晋侯中的几位,其形制虽然与M1相同,但规模却小得多,并且连车马坑也没有。这与文献中后面几个晋侯的情形也大致吻合。
从地层的证据分析,羊舌墓地被盗,是在汉代以前,椁室内迹象表明,盗掘时间大约在下葬后不久,盗掘者抬走了青铜礼器,但对棺内的玉器兴趣不大,将玉戈、璜等毁坏并随意抛撒在棺椁间。据此可认为,羊舌M1、M2被盗是一种有意识的破坏行为,即毁墓。
专家推测,毁墓可能与家族复仇有关,应该是曲沃庶系一支在夺取政权以后对翼嫡系一支的报复。而对岸晋侯墓地无一被盗的现象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如果M1是晋文侯墓的话,晋文侯与曲沃庶系一支的始祖成师是兄弟关系,而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诸位晋侯(包括殇叔)是他们的共同祖先,成师后代的毁墓行为也仅限于成师的平辈,并没涉及其上辈,也没有破坏祖先墓葬的道理。
也许,羊舌M1、M2的被毁盗,在冥冥之中也注解了晋姜鼎的传世。据《尚书》,晋姜是文侯的夫人。如果M1是文侯的墓葬,那么M2就可能是晋文侯夫人晋姜的墓葬。文献中提到,世上曾有晋姜鼎,最早见于著录的是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现在晋姜鼎早已失传,仅有铭文传世。
根据历史记载,传世青铜礼器多出自墓内,宗庙礼器传下来的几乎没有,晋姜鼎之所以能在北宋以前现世,可能就是出自墓中。羊舌M2被盗的时间在汉以前,如果M2是晋姜墓的话,晋姜鼎被盗出并传世也符合常情。反之,晋姜鼎的传世也验证了我们对发掘迹象的判断,同时也符合对这组墓被盗情况的推测。
但是,这毕竟只是符合逻辑的猜测,羊舌墓地的主人究竟是不是一代明君晋文侯呢?黄土再也无法说些什么,以吐露些许端倪,供考古学者参照注解!猜测,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版本,羊舌墓地,似乎要永远沉寂在一片争执声中了……
古墓封填百家争议论证 疑窦丛生专家解密旁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羊舌墓地两座墓的发掘工作基本完成了,但这还远远不是考古的结束:田野作业只是考古的一部分,更多的工作,或许需要无数专家花费无数时间去查阅典籍。分身无术的考古专家决定将发掘出的羊舌墓地资料暂且保存,容日后展开研究。
但关于羊舌墓地的争执之声似乎越来越起劲儿了,有学者直接对羊舌墓地考古队先前的判断——即“墓主或许是一代明君晋文侯的判断”产生疑问。
有的学者称,或许河对岸本就是专门安置那些遭受刀兵之灾的国君的,以前在河对岸发现的9座晋侯墓中不是最后一座始终不能确定是不是晋文侯吗?那好,作一假设:对岸是按典制正常下葬于“公墓”的晋文侯,而羊舌墓地这一组墓葬只不过是这段历史时期里某位死于非命的贵戚罢了……
争执太多了,无法计数,有学者主张,去做个鉴定,鉴定一下那个弄得众人纷扰不已的头盖骨,看看他究竟多少岁,准确些、细致些,这样起码能够平息部分争议。还有学者坚持,把那三座没有发掘的墓葬一并发掘了,联系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浮出水面。然而,直到如今,那个头盖骨仍在,剩余的墓葬处于保护之中仍没有被发掘。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