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周原遗址:周人的发祥地,周朝的重要政治中心

2009-04-17 12:2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周原,中国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它的名字,它距离陕西省西安市不到两百公里,考古工作者称这里为:周原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是周人的发祥地。

周原,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它的名字,它的地理位置是距离陕西省西安市不到两百公里的地方,包括今天扶风县和岐山县的二十多个自然村落,考古工作者称这里为:周原遗址。

史书记载,公元前12世纪中叶,周人的首领古公禀父带着他的族人,迁徙到了这里,从此人们称这里为“周原”,周人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并在周原建立了他们早期的都城。

3000多年过去了,以往人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中去了解周王朝,直到周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发现了许多墓葬和建筑基址,人们才得以从实物上去印证史书上的记载。

在周原遗址上,自中国的汉朝,也就是公元前五十八年开始就有周王朝的青铜器出土,这在中国的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到了公元19世纪中叶,也就是清朝道光末年,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这件青铜器叫毛公鼎,它就是19世纪出土于周原的青铜器之一,现在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鼎内,铸有497字铭文,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所有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铭文的内容是说,国王的大臣毛公为了赞颂国王的美德而铸了这件鼎。

这个村庄叫任家村,在1890年,一个叫任致远的农民在村南的土壕里挖出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达120多件。

50年以后的公元1940年,还是在任家村,非常巧合的是发现克家族青铜器的任致远的孙子又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

1890年和1940年在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只有一少部分收藏在中国,大部分都已流失国外或者下落不明。

在周原这块不足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铜器的出土,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巧合。1961年,齐家村的农民种田时挖出了三件形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它的名称叫簋,在中国的周朝,像这种青铜簋都应该有盖子,但这三件簋却都没有盖子,从器底的铭文我们知道了做器人的名字叫周我父,这三件无盖的簋出土后,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

23年后的1983年春天,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了有四件带盖的完整的方座簋,但却多出来三件簋的盖子。周原博物馆馆长罗西章先生,61年参加了三件无盖簋的发掘,这次见到这三件簋盖后,他兴奋不已。

周原博物馆馆长、西周青铜器考古专家罗西章:“61年挖出来的这个周我父簋,就是这个样子,再一看铭文,他上面也是周我父做什么什么,我于是就把这三件簋盖背上,乘火车就跑到西安陕西省博物馆去,叫人从仓库里面把周我父簋拿出来,我把盖子一盖,不大不小正好合适,三千年前的东西分离,到现在破镜重圆了。”

1976年12月15日,又一个青铜器窖藏在庄白村被发现了,由于窖藏坑小,器物多,许多器物都是互相套放的,窖坑的四角各有一只大铜壶,这种铜壶在周朝时是用来装酒的器皿,大壶里捞出来二十五六件东西,其他的壶里边大小不同的都装了七八件十来件。

从铜壶里捞出来的铜爵和觯都是酒具,区别在于,爵就像今天喝白酒用的小酒盅,而觯却是喝红酒用的高脚杯。

当罗先生清理出一件造型奇妙、酷似一只绵羊的青铜器时,一个近乎神话的传说也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围观的人突然越来越多,这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铜羊,正式的名称叫折觥,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但它最终被权威机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个窖藏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1米,深1.12米,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窖藏,考古工作者将这里命名为: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

庄白一号窖藏的103件青铜器,全部属于微氏家族,其中有74件铸有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涉及微氏家族的七代作器人,同时也涉及自周王朝建立以后、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种器物名叫盘,是周王朝的国王和贵族们在祭祀礼仪上净手时接水用的器皿。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