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盘上,有微氏家族叫“墙”的这一代人的标记,所以它也被称作墙盘。墙盘是这批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它上面总共刻铸有284字,分成为前后两段;前一段铭文颂扬了周王朝的七代国王,尤其是最早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庄白一号窖藏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大,种类也多,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还涉及周王朝各种不同的礼仪。
周王朝的青铜器除了实用性的礼器外,还有成套的乐器。
按照史书中的描述,鼎是用来盛放肉食的,在它下面还可以生火,而簋是用来盛放黍——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作“黄米”的一种主食。
根据周代的礼仪规定,天子也就是国王享用九鼎和八簋;诸侯也就是周王朝的附属国的王,可以享用七鼎六簋;用五鼎四簋的主人是大夫一级的大臣;三鼎二簋是上士的等级;下士则只能用最低的一鼎一簋。
然而,在庄白一号微氏家族的窖藏中,却出现了完全相同的八只簋,但相配使用的鼎却没有出现。
专家认为,从以往周原贵族墓葬出土鼎和簋的配置情况分析,结合微氏家族这八只簋的形制来看,它们应该是五鼎四簋的两套,从而说明微氏家族应该是属于大夫级别的高级贵族。
公元1978年5月5日,有“簋王”之称的害夫簋出土了。它不仅形体硕大、造型精美,更重要的是器底铸有124字铭文,记载了周王朝的第十一位国王周厉王祭祀祖先的祝词,害夫簋是目前所知的极少数明确的周代王器之一。周原遗址还出土过一件叫盂的青铜器的底部,根据上面的铭文记载,它也是一件王器。
周代的青铜礼器和乐器,通常是摆放在王室或是各个贵族家庭的宗庙及居所中,那么埋藏这些青铜器的窖藏附近可能就有相应的建筑存在。
标尺所在的位置,就是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的出土地点,考古工作者经过对窖藏周围的钻探和试掘,果然就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建筑遗址。
他们在遗址内发掘出一排石柱础,柱础之间的距离达到3米远,还出土了大量的周王朝时期的陶器残片,瓦片,红色的烧土块和白色的石灰墙皮。
从公元1976年开始,在周原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经过两年的时间,召陈村和凤雏村旁边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呈现出来。
凤雏村旁边这组建筑基址经过碳14测定,大约是在3100年前建造的,属于周人的宗庙建筑,中国清朝的皇宫紫禁城,它和北京胡同里的民居四合院一样,在建筑格局上与三千年前周朝的宗庙建筑没有多大差别。
公元1999年,一支联合考古队又在周原遗址的云塘和齐镇之间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建筑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表明,中国是从周代开始在屋顶用瓦,起先是在草顶上局部铺瓦,随着制瓦工艺和产量的提高,逐渐改为全部铺瓦。
这处建筑基址中其主体建筑的样式和规模,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判断已经初步形成复原的方案,接下来考古工作者们在主体建筑前清理出一条U字形的路。
这条U字形的路位于建筑基址的正南方,人们从古文献中,找到了与之对应的记述,并且重新解释了它的作用。在这幅考古平面图中,庭院东边是主人行走的路,西边是客人行走的路,两条路的交汇点,正好是大门的位置。
考古工作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一直在试图复原地面建筑的样子。
生于1723年的清代大学者戴震,曾经绘制过一幅周代的宗庙图,它与今天考古发现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因而,考古工作者对于复原地面建筑更是充满了信心。
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经过缜密的研究,终于将这处建筑基址的地面部分复原出来,使这座三千年前的建筑原貌得以再现。
新的考古发掘依然在进行之中,人们期待着新的发现来解开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秘密。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