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工作紧张而又严谨地展开了。他们首先必须在遗址上确立一个范围,作为基准,进行测量绘图和摄影。遗址表面的记录工作完成后,他们根据经验和判断,决定在船体附近向下深挖。成堆的完整文物渐渐露出了它动人的面目。记录工作完成以后,一件件文物小心翼翼地离开了海底。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第一层文物发掘出水后,下面又出现了不同的东西。在西沙华光礁,在这艘南宋沉船遗址中共发掘出各种瓷器一千多件。
出水的瓷器有不同的类型,而且每一种瓷器的重复率很高,这就可以确定,沉船是一艘远洋货船,它所装载的货物全是销往海外的民间日常生活用瓷。
海上生活异常艰辛、枯燥,不过,考古队员能享受到一个特权,就是天天吃海鲜,当然这需要自己动手。夜间支上灯光,更是频频上鱼,有时用抄网就能捞上鱼来。
有时考古队员来到岛屿沙滩上,一会就能摸到一顿美味海鲜。
华光礁的水下考古,有了可喜的收获,现在下一个考古目标就是西沙的北礁,这也是是这次水下考古的主要目标地。
北礁到了,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异常,然而这正是导致危难所在。只有在退潮时,才能看到水底突出的一些礁石,由于这里水下复杂险恶的暗礁给中外航船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中国政府于1980年专门修建了这座航标灯塔,然而,不幸的古代沉船仍然长眠在海底。
搜寻工作开始了。在这里还不能完全使用拖带搜索,因为这里的水下许多地方起伏很大,礁块犬牙交错、沟谷纵横、地势险恶,考古队员必须背上氧气装备下潜搜寻。下到较深处,他们都要携带绳索用来和水面进行信号联络。
在这处暗礁,考古队员发现了很多散落的铅块,这有可能是中国古代销往海外的货物。从来自1694年印尼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贸易清单上,就可以看到这种货物的记录。
这些铁皮显然是近代轮船的残骸。
令人惊讶的是,在北礁的礁盘上古代瓷器碎片几乎随处可见,古船遇难后,海浪已将船上的货物打散,甚至连常来这里的渔民都认为,北礁是古代沉船的坟场。在散落的碎瓷片中,考古队员仍能采集到许多不同时时代的完整文物。海底的大量所见,让人想起了国际著名古陶瓷学家三上次男的话“古代东西方的文明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当时的中国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熠熠生辉”。
与华光礁的发现不同的是,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画有图案的明代青花瓷器。从北礁采集的大量瓷器中,有来自景德镇,也有来自浙江的产品,但为数最多的还是来自福建不同地区的古窑,而且从采集的地点看,也不只是一二艘沉船的货物。
一名队员发现礁石上有一个弧形的突起物,当他剖开表面的海生物时,惊喜地发现,这是一根大象牙。
不久,考古队又有了新的发现。这可不是普通的石条,而是古船锚的一个组成构件,称为“碇”。在西沙北礁,考古队员竟然连续发现了四根锚碇石,这些用花岗岩打制而成的锚碇石,全部是来自福建。
历时39天的西沙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仅仅是个开始,在这片辽阔的水域下,众多的沉船遗址构成了一座宏大的水下博物馆,等待着考古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发现。
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