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二):考古新军

2009-11-28 11:06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遥感航空摄影考古的工作在经历了多次的历练之后,中国遥感航空摄影考古终于走进了国际遥感考古的前列。

1985年,一位英国人在南中国海的一艘沉船中,偷偷打捞出大批清代的文物并在拍卖中获得暴利,这件事触动了中国考古界,因为中国的海岸线漫长,沉船众多,海底宝藏数不胜数。随即,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成立,一批被海水遮蔽的秘密从此被揭开,水下考古的主要任务是重现消失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寻找西沙群岛的水下沉船遗址就是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准备在河南偃师投巨资建造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首阳山电厂,就在工程即将开工时,考古工作者在厂址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重要的商朝宫殿遗址。

为了保护古代遗迹,文物部门提出:首阳山电厂必须搬迁。但是,这一要求遭到了电力建设单位的拒绝。

无奈之下,考古工作者只得找来数百张20世纪70年代用于绘制地图的航拍照片,请有关专家对偃师遗址周围的地形进行分析,以便准确划定偃师商城遗址的保护范围。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最终首阳山电厂改在商城遗址保护范围之外动工。

令人没有想到,正是这场“纠纷”,加快了中国高科技考古的步伐。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中国考古领域新增添了两支“新军”,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和水下考古,这两种新型考古方法,帮助考古工作者从全新的视角,对古城遗址和水下文物有了更多的发现,使中国的考古手段日益丰富。

上世纪20年代,一位英国的地理学家在乘坐飞机时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如果在空中用摄影的方法对地面的古代遗迹进行勘察和记录,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不容易辨认的各种遗迹,他认为航空摄影技术可以运用到考古学当中,在他的推广下,航空摄影考古学应运而生,这位地理学家就是航空摄影考古的创始人 克劳福特。

克劳福特,曾经对航空摄影考古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中国遥感与航空摄影中心杨林主任介绍:因为他不仅仅是做航空摄影考古的,他也是做田野和考古学研究的,他接触过这些航片以后特别是他坐到飞机上进行这些遗址的考察的时候,他就身有感触,他说,我现在等于是借上帝的眼睛可以看到地球的更广阔更广泛的范围,就相当于是一只猫趴在地毯上它只能看到它眼前的图案,人站在地毯上就比这个猫的视觉要抬高了很多,他就可以看到地毯上全部的花纹和它的图案。所以他说,我在飞机上或者我在高空看到这个古代遗址,比我在地表上看这些遗址收获要大得多。

克劳福特的航空摄影考古理论后来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们就曾经以二战时期军方保存的航空照片为参考进行考古。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借助航空照片,发现了古罗马时期修造的用于战争防御的城墙,被称为罗马大道,罗马大道的发现成为欧洲自遥感和摄影考古兴起以来,取得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美洲,遥感摄影考古也发挥了不同寻常的重要作用。

考古学家通过遥感摄影照片,在中美洲一片热带雨林上空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有很多道路都通向同一个地方。根据这一线索,考古学家到现场勘查,发现了玛雅时期的一座神庙,神庙完全被热带雨林覆盖,如果不是借助遥感和摄影技术,在陆地上很难被找到。

而我国发展遥感摄影考古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就是经历了河南首阳山电厂“纠纷”以后,中国已经迫切地希望发展自己的航空摄影考古技术。虽然考古界过去也曾用航拍照片查明了一些古代遗址,但作为航空摄影考古重要内容的低空观察和拍摄航片的工作,却并没有开展。

1993年,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随同中国考古代表团出访德国,在一所大学历史系考察时,他应一位德国教授的邀请,登上飞机对一些古迹进行了勘察和摄影。作为考古工作者,第一次从空中俯瞰地面上的古代遗迹,使俞伟超感到十分惊奇。

在地面看来毫无章法的古代街道、城市,在空中看居然清晰而有规律。

这次亲身经历,使俞伟超认识到航空摄影考古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为航空摄影考古在中国的发展,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吁,在他的努力下,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终于成立。在筹建的过程中,俞伟超将当时还在文保司工作的杨林招到了航空摄影考古中心,让他担任该中心的主任。

中心成立之初,有些考古专家就建议引进外国的技术和专家,当时许多国家都很愿意与中国合作

最终,航空摄影考古中心选择与德国进行合作,然而,在双方随后展开的合作中杨林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中国遥感与航空摄影中心 杨林:由于当时受时代的限制,比如当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咱们的对外开放政策还不是很开放。有些设备受限制,同时外国人坐飞机进行航空摄影也受限制,特别是军方对这个反映比较大,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禁止他们去。就这样呢,德方就由于工作上的不便逐渐的退出这项工作,但是他们也给我们做的一些有意义的启蒙性质的工作,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航空考古调查,完全靠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的。

经过德国专家的理论培训,中国的飞行观察员在空中很容易就能判断出遗迹的范围,无论遗迹范围是大还是小,飞行观察员都可以通过调整飞行高度机动灵活地选择最佳的勘察和拍摄角度。

那么,在航空摄影中,考古人员究竟如何发现古代遗迹呢?这些遗迹由于年代久远,它们与周围自然环境存在着种种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时间、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的时候,会形成各种独特的标志。

杨林:比如说一个城址它现在已经被黄土覆盖了,上面已经长满了青草,我们在地面走的时候你就看到一马平川,都是青草,也看不出什么迹象,但是在天空上看的话,由于当时地下的这个是墙基和护城河,它被淹没以后,它保存水分和它的本身的质地不一样,它上面植物的就有不同的反映,城墙上的草就要枯干和低矮一些,护城河里由于水分强,它的草就高和浓密,这样在天空就很明显的看出两条线,一个深绿色一个浅黄色然后它要连成一个方块,你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城,如果它是在这个方块里面还有很多街道人工踩出的街道,还有常年车马走的街道,还有盖房子的,和你平时没有人搅动过的地方不一样,由于这个植被和土壤的水分,还有其他的一些阳光的斜射等等这些因素,就很清晰的把古代的遗址,埋藏在地下的遗址映现出来。

在吸收了国外的遥感和航空摄影考古经验后,中国的航空摄影考古工作者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内蒙古东部平原。

公元1256年,忽必烈让汉族谋士刘秉忠选地建城。三年后,刘秉忠在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东的地方修建了开平府。随后,忽必烈在此继承汗位,将开平府定名为上都,并以它为根据地,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公元1272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在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建立元大都,而上都逐渐成为蒙古贵族夏季避暑、游猎、会见外国使臣的地方。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曾描述过元上都的王公贵族们奢侈豪华的生活场面。

但是,元上都的整体布局如何,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1997年秋天,航空摄影考古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勘察,当时,已经在元上都遗址工作多年的魏建教授登上了飞机,这是他第一次从空中俯瞰元上都遗址。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