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二):考古新军(3)

2009-11-28 11:06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南海沉船遗址的位置,在珠江入海口的西岸,由于河流中被排入了大量废水,造成这一带海水被严重污染, 能见度很差。张威和其他下潜队员眼前基本是

南海沉船遗址的位置,在珠江入海口的西岸,由于河流中被排入了大量废水,造成这一带海水被严重污染, 能见度很差。张威和其他下潜队员眼前基本是一片模糊。在黑暗的海水中,他只能依靠被海水放大的呼吸声和吐出的气泡位置,感知方向和队员们之间的距离……就在张威艰难的寻找沉船的主体时,忽然,他在海底的淤泥中触摸到了一个高约30厘米的物体。

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 张威:当时在我们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定位手段啊,定的不是特别准,然后,而且用声纳反复的找,跟原来的位置找的不是特别准,当时应该说没找到沉船的主体,87年隔了两三年了,珠江口岸边它那个瘀泥速度也很快的,一年将近一米,所以上面已经瘀了很厚的泥,这样的话可能跟原来沉船的面貌不一样了,这样等到89年回头再找的时候呢没找到它的中心位置,就发现一块磁片,等于摸着一个边,摸着一个边缘了。

事后,张威回忆说,他感觉摸到的很可能就是“南海一号”船体的一部分。在那次调查中,一位日方队员以类似的方式,摸到了一小块刻花瓷片。但是由于当时天气恶劣,连续几天海底的能见度都很低,打捞工作只得停止。或许是觉得打捞希望渺茫,日方没有继续和中国合作,张威也因缺乏资金和人手,无法独立下水作业,只得最终放弃打捞,让张威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停就是十多年。

十几年后,中国水下考古队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张威的水下考古队员也增加到近40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对“碗礁一号”、“华光礁一号”等多艘古沉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战线长达数千海哩,范围涉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

其中从1991年9月到1997年6月,对辽宁绥中县三道岗元代沉船的连续发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这次发掘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虽然在水下考古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南海一号”始终是张威和队员们一个未了的心愿。

2001年,国家水下考古中心获得香港水下考古协会的赞助,张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南海一号”。他的这一计划立即得到多方支持,香港赞助方找到了1987年首次发现“南海一号”的英国船员,从他手中买下当年的定位海图交给张威。由于海面没有任何参照物,即使有定位海图,张威和队员们在水下探查了一个月仍毫无发现。

张威:当时呢,香港的朋友他跟英国的朋友联系嘛,就把当年英国当初发现的时候,英国自己标的地图都买来了,当时他标的位置都有。但是很奇怪,怀疑这个地图有问题,到现在跟香港人他们也觉得这个图标的有问题,他那个图标的就不对,我找船的位置还是靠我们自个定的位置找着的,找了将近两个月。

由于这片海域泥沙含量高,10年时间海底早已是另一番模样。

张威:重新找这条船那非常费劲了,因为它将近12年了,地貌又完全不同,沉船原来是突出海底的,等到我们01年再工作的时候它就是平的了,87年发现的时候,它还有桅杆呢,什么东西还都有,等到我们干的时候桅杆已经找不到了,连一点痕迹都没了,都处于那个状态了,那就是说我们还是找的非常费劲,象大海捞针一样,一点都没错。

就在赞助费即将用完时,一位叫崔勇的队员在水下意外摸到了一块只有沉船上才有的凝结物,又在凝结物上找到了一枚青白瓷片。这枚瓷片如同“南海一号”的DNA,靠着它队员们终于找到了“南海一号”。

然而,对沉船船体的勘察难度却远远超出了张威的预期。在20多米深的海底,能见度最好时,队员们也只能看到眼前1米多的范围。他们只能凭触觉判断物体的形状和所处方位,回到船上再凭记忆绘图。

不久,对“南海一号”的大规模考察和局部打捞工作正式开始。2002年3月,当张威和其他队员凿开一个窗口进入船舱时,他们惊呆了:仅在一个面积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几千件精美绝伦的文物,绝大多数瓷器完好无损!当他们将几千件文物陆续运到水面上时,水下考古队员们十多年打捞南海一号的心愿终于实现。有专家推算,这些瓷器只是“南海一号”沉船文物的冰山一角,沉船上的瓷器估计在数万件以上。

从打捞上来的物品看,“南海一号”是一艘外销的商船,装载的瓷器汇集了当时著名的景德镇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的印白瓷等四个窑系的瓷器。

其实,比瓷器更重要的就是沉船本身。这艘800年前的沉船,它造船工艺的精湛,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南海一号”长三十点四米,宽九点八米,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对“南海一号”的研究,很可能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那么,“南海一号”究竟还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专家们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论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决定采用将“南海一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的方案,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尚属首次。船上的6万至8万件文物要通过科学的考古过程整理出来,并建立一套系统周密的体系,可能需要3至5年的时间。

2007年6月“南海一号”打捞工作正式开始。12月21日进行试吊工作,试吊是整体打捞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对“华天龙”打捞船的吊环、钢索进行定位,为成功起吊做准备。22日,“华天龙”打捞船将“南海一号”吊出水面,平稳安全地放到半潜驳船上。7天后,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安全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历时200多天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9年8月18日试掘工作开始,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发掘,出水了来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民间窑里的瓷器两百多件,现代科技终于让在水下沉睡近800年的“南海一号”揭开神秘面纱。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