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他上飞机以后,他们就在大概五百米左右到一千米的左右对元上都进行整体的拍摄和观察,当时魏建教授就非常感慨的说了一句话,我在元上都工作了将近十年,我对元上都的了解我还不如这几分钟在飞机上了解的多,因为我全面的看到的元上都的全貌包括它的街道城门,一些在地面上没有发现的遗址的迹象,一些特别像宫殿遗址,它的布局,他说我在地表上跑了十年,我只是对零零星星对它们有一些印象,我在天空这几分钟使元上都在我脑海里形成一个非常宏伟,非常深刻的一个印象”
根据航空摄影考古勘察,元上都呈正方形,由里向外依次有宫城、皇城和外城,外城四周有一道宽约20米的护城壕沟环绕,从空中还可以看到城内的粮仓、兵营、马厩等建筑遗址。
为了保护城墙免遭洪水冲刷,在元上都城西、城北不远处都有著名地理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防洪坝遗址。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了元上都有一条连接漠北和大都的宽阔驿道,驿道上商贾云集,店铺比比皆是。通过航空摄影勘察,元上都确实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直通草原深处,马可波罗书中的记载得到了印证。
考古工作者对元上都及周边遗址航拍了数千张照片,现代科技终于让元上都的整体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发展。目前,国内使用遥感与航空摄影方法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但是,如果要对海洋水下遗址 水下沉船等项目进行考古研究的话,遥感与航空摄影技术就爱莫能助了,这就需要借助考古领域的另一支科技新军——水下考古技术。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诞生,却与一位英国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名英国人叫迈克尔·哈彻,是一名职业“水下盗贼”。
1984年5月,迈克尔 哈彻带领他的打捞船队,从南中国海的一艘古代沉船上偷偷地打捞出十多万件清代瓷器和其它文物,一年后,哈彻把十多万件瓷器,交给了荷兰嘉士德拍卖行进行拍卖。
一次拍卖数量如此之多的中国文物,对荷兰嘉士德拍卖行来说,前所未有。消息传开,很快在全球引起轰动,中国的相关部门本想阻止这起拍卖活动,但是,由于哈彻的打捞过程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中方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这艘古代沉船位于中国领海。由于当时关于海域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中方最终只得无奈的放弃追讨。
那次拍卖活动, 迈克尔哈彻获得了巨额利润。
迈克尔哈彻的海底盗宝与拍卖事件,震惊了整个中国考古界。中国海岸线漫长,沿海有许多中国古代沉船,然而,由于国家没有水下考古队,致使众多沉船无法打捞。文物专家意识到保护我国水下文化遗产、成立水下考古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就在迈克尔哈彻事件两年后,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终于成立。
由于水下考古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科研项目,许多单位因为经费紧张而选择退出。最后,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教授主动承担起了这项任务,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诞生。
俞伟超找到了正在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张威 ,准备将他调到水下考古研究室担任领导职务。
当时,刚刚成立的水下考古研究室几乎一无所有,他们使用的潜水设备也是最简陋的。
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介绍:我们87年那一会我是一无所有,从第一次潜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大家背一个气瓶,嘴里叼一个呼吸嘴去游泳,就下水,都以为是这样,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以为那个气瓶里就是氧气,就是一个氧气筒,其实不是的,实际上当我们第一次见看到真正设备的时候,还是当时我们请日本的考古专家到中国来讲课,他特意从国内带了一套设备来,他用的东西送给我们,当时一个气瓶一个潜水服,一个救生圈一个呼吸器,当时我看着感觉非常新鲜,这个真是没有看到过实物,手拿着不时的看一看摸一摸。
为了增强水下考古技能,水下考古研究室经常邀请国外有经验的教练前来授课,对学员们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国外教练走后留下的那些二手潜水设备。 1987年,张威被派往国外学习,两年后,他学成归国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南海的一艘沉船进行水下考古勘察。然而,令张威没想到的是,此后整整20年,他所做的工作几乎都与这艘古代沉船密切相关。这究竟是一艘什么样的沉船呢?
早在1987年,英国一家海洋探测公司,在航海图书馆里,就查到了一艘古代商船的原始记录。资料显示,这艘属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货船,载有白银6箱,锡锭近400吨,于17世纪在中国南海广东阳江海域沉没。船上众多的宝物充满了巨大的诱惑,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决定寻找这艘货船,由于沉船在中国海域,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提出要和中国合作。
1987年8月份,经研究,中国救捞总公司同意了英方的申请,决定与他们合作,共同打捞这艘沉船。承接这一任务的是广东省救捞局。
很快,英国公司探测到了一艘沉船的位置,这让英国船员异常兴奋,为了节省成本,缩短工期,他们采用了最简单的打捞方法——用抓斗在海底沉船上直接打捞。
然而,当1吨多重的抓斗将沉船上的物品抓上来之后,一件让所有船员感到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打捞上来的物品除了部分金属器物完整外,几乎全都是瓷器的碎片。而且,几次打捞都是如此。
这种意外情况引起了中国打捞队员的警觉,从打捞出的瓷器初步判断,水下的这艘沉船并不是英国人找寻的货船,很有可能是一艘中国的古代沉船,英国人的打捞行动很快被广东省救捞局制止。
救捞局以最快的速度将南海发现沉船的事情上报国家文物局。经过探测,这艘沉船并不是英国人要打捞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中英合作打捞工作就此停止。
这次打捞出水的文物,主要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和铁器等,一共247件。考古工作者将所有已出水的文物进行鉴定,发现这些文物都显示出我国宋代器物的典型特征,这是一艘宋代的沉船!后来,这艘被意外发现的沉船被正式命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与我国文物部门商谈合作的国家和国际商业组织不下几十个,其中包括一些国际知名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以及日本水下考古学研究所等。
为了解决水下考古发掘经费短缺的问题,俞伟超教授奔走于中日两国之间,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他终于促成了与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的合作。
1989年11月,“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广州正式成立, 由俞伟超担任队长,中国水下考古的大幕就此拉开。
此时,刚刚从国外学习归来的张威很快投入到了“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水下考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沉船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找到“南海一号”的位置呢?
考古人员首先要在完全没有地标地物的大海上,用声纳仪器对相关海域进行地毯式扫描,然后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准确标识示出沉船所在的位置。
张威乘坐的考察船很快到达了沉船海域。船上的扫测设备,全部来自地质调查队。地质调查大队是专门来协助他们工作的,经过三天的努力,调查队终于确定了沉船的大致位置,并抛下了定位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