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八十年,数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最近40多年的工作,从公元前三千年的仰韶晚期、直至商代,西周的考古发现,为古代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佐证。
空气主要的成分是氮和氧。一些宇宙中的高能粒子碰到了空气,产生许多中子。
碳元素有六个质子。只要是六个质子,都叫碳元素,碳的原子核有六个质子,还有六个中子,这就是一个碳原子核。
碳的原子核里有六个质子,氮的原子核里有七个质子。它们之间,只差一个质子。现在有一个中子打过来,打在空气中的氮上,打完以后,氮就变成了六个质子,八个中子。在这种情况下呢,这个是碳,那么这个也是碳。这两种碳有什么不一样呢?
人家这个是六个中子,它这个是八个中子。我们算,加起来一共是14个,所有这个叫碳14.碳14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非常想变回它原来的样子。
鲁向阳:“碳14是一种不稳定的核素,它总想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它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衰变,它衰变的速度有多快呢?差不多是5000多年,衰变到原来数目的一半,就像这样,经过一个半衰期,碳14的数目减少一半,再经过一个半衰期,碳14的数目又减少一半,所以通过我们测量还剩下了多少碳14,就可以了解这个生命体的死亡时间,或者说这个墓葬是什么时候埋藏的。”
公元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一共有二百多位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进行研究。
历史、考古、碳14测年,天文学,有如四个互相独立的方程,如果联立起来,能不能得到比较明晰的结果呢?
史书上记载说“禹都阳城”,那么阳城在哪里呢?
安金槐先生:“就是1975年,就在一个当地群众传说的一个地方野地,跟五渡河的一个边上,跟这个颍河相交叉的一个三角地带,一个岗上,当地群众就叫王城岗,结果一钻探,一挖掘,确实找到了一个城,这个时候人们都说是龙山还没有城呢,我就认为这个遗址就是龙山遗址,一找就找到城了,找到这个城,这个就全国轰动了。”
这里就是王城岗遗址。我们崇敬的大禹,当年很可能曾经在这里走来走去,而且住在这里。
然而历史和我们开玩笑,上演了一出《双城记》
在河南禹州瓦店村,也发现了一个夏代初期的遗址,而且也是安金槐先生发现的。
安金槐:“这两个遗址目前为啥说有可能是都城遗址呢?因为它这个范围大,东西丰富,并且东西制造精致,不是一般的陶器,像这种陶器,你说是搁着一般人,作为酒器,老百姓家里,都是做个这样的几条腿的,有口有沿这样子来喝酒,恐怕很困难,就是在当时那个社会,物质条件的情况下,不是一般人所有的东西,有可能是奴隶主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登封王城岗和禹县瓦店这个遗址,你要说也就是现在咱们一般说的就是龙山遗址。”
我们用碳14测年这把快刀子,得到了夏代初年这两个遗址的年代范围。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史书上说,夏代仲康王在位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日食。
仲康是夏代的第四个王。
专家们计算出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一共有四次。
因此这些数据只能作为找到夏代初年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