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和《尚书》中的其他一些文章,前后呼应,构成严密的周代初年的年代系统。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利簋”。
从文字上看,胜利后,第八天,武王赏给“利”铜料,他就做了这个簋。
上面说打胜仗那天是“甲子”,和史书上的记载是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西周一共是12个王。
最早的王,当然就是开国之王——周武王。
最后一个王,就是大家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幽王的大夫人有一个儿子,可是幽王想立另一个夫人的儿子将来做王。于是赶走了大夫人。
大夫人就回娘家诉苦,娘家人一听就火了,立刻起兵,把幽王杀掉了。这么一来,西周也就结束了。
后来大夫人的儿子做了王,把国都搬到河南(洛阳),这就是有名的“平王东迁”,也就是东周的开始。
从幽王死,上推到武王伐商,有257年。
幽王死于公元前770年,加上257年,就是说,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27年。
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竟然出自一个音乐官员。这个人的名字很怪,叫做伶州鸠。
根据《周礼》上说,那时军队作战前,士兵的代表要大叫一声,由乐官判断这是哪一级的音,来决定能能不能出征。这说明乐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有资格接触到国家的战争史资料。
武王伐纣,从沣水东岸出发,向东行军。
武王一路上进军顺利,他从出发到决战,也就是一个月左右。这样,就给天文学的计算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江晓原说:“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推算这样一个时间表。推算这个时间表工作量极其浩大,需要大量的天文学的计算,由大量的计算来完成。”
我们来看看江晓原先生的推导。
首先,他放宽寻找范围。从三十年放宽到一百年。然后利用伶洲鸠的记录算出,共有146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然后,他利用战争发生在甲子日,再进行筛选,于是,只剩下18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然后作天象的综合检验,包括伶洲鸠和利簋的记录,把目标缩小到了七个。
最后,再用那篇失而复得的《武成》历日检验,就只剩下两个目标了
一个是公元前1080年。
一个是公元前1044年。
只有后一个正好落在公元前1020—前1050这三十年之内!遗憾的是,这个解答竟然和我们前面知道的金文历谱,不合拍。
事情再回到陕西西安,也就是武王的老根据地。这里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刘次沅把有关武王伐纣的文献反复仔细地琢磨了又琢磨。
刘次沅:“《国语·周语下》伶洲鸠对周景王说‘昔武王伐纣,武王伐殷,岁在鹑火。’下面呢,他说了日月星辰的位置,说月在天驷,这四颗星呢是天泗,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析木之津呢是这一段,星空中的这一段。这是根据我们的计算就是1046说的结果,就是这一天月亮在天驷,太阳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过两天月亮走过来了,月亮比太阳走得快得多,然后它们在这儿会合,叫做辰在斗柄,看这是南斗,斗柄在这儿,所以说辰在斗柄,就是这个位置。这个星图呢,就是我们这个图的天象。这个星图呢,是武王伐纣那一天子夜的天象。”
刘次沅仔细研究《武成》,考虑各种月相说与克商年的对应关系。
然后,和江晓原先生一样,以《武成》和伶州鸠的话为依据,放宽到100年的范围进行筛选,得到约150组可能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