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咏图》是北宋时期的江南才子张先的画作。据说他一生只画过这一幅《十咏图》。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此画后来成为皇室的珍贵收藏,受到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间孤品、国之瑰宝。但是,这幅画在二十世纪初年却不知所踪。半个世纪以后,它突然又出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95年的秋天,中国著名的古文物一条街北京琉璃厂像往常一样,挤满了前来淘宝的人群。这一天,北京文物公司办公室的门被悄然推开,一位神秘的客人走了进来,只见,客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幅画对秦公(我国碑帖、书画等方面的鉴定专家)说,我手里有一幅古画,想了解它的价值,您给看看好吗?
秦公刚刚打开画的卷首部分,便惊呆了。持画人忙问:“这幅画是不是很珍贵呢?”秦公便实事求是地回答道:这幅画很可能是著名的《十咏图》,是北宋词人张先根据其父张维的10首诗作出的画,画面卷首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张维第一首诗中描绘的情景。
秦公正兴奋之中,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只见客人把画卷起来,不让秦公看了。看到持画人顾虑重重的样子,秦公劝他把画留下来,以便请专家做出进一步的鉴定。但客人还是带着《十咏图》匆匆离开了。眼看就要与国宝失之交臂,秦公心急如焚,他多么想为国家留住这幅画呀!
夜深了,秦公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秦公找来有关《十咏图》的资料,史料记载,《十咏图》原本珍藏在紫禁城的,怎么会流失到了民间的呢?
清王朝灭亡以后,溥仪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溥佳二人每天上午进宫陪他读书之机,盗运国宝,若干年后,人们清点故宫遗产,从登记清单上查到,《十咏图》也在其中。
溥仪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后,《十咏图》等国宝偷运到了长春伪皇宫,其中古籍和书画部分,整箱置于伪宫东院的图书楼,称为“小白楼”。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战败投降,溥仪仓皇逃往通化的大栗子沟。伪皇宫改由所谓的“国兵”把守,他们开始将轻便的财物盗出,由暗偷到明取,直到哄抢,小白楼千余件书画被瓜分殆尽。《十咏图》随大量的珍贵书画也散落民间。
事隔50年,《十咏图》神奇再现,真是万幸,应该不惜代价收购,让国宝回归它的老家北京故宫博物院。想到这里,秦公一次次地去找到持画者,告诉他根据国家的有关文物政策,解放前失散的故宫藏品,归收藏者所有,《十咏图》如果进入拍卖市场,持画者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
终于,持画者的顾虑被打消了,他同意将这幅画进入鉴定和拍卖程序。
1995年,在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中此画才再度面世。故宫博物院根据徐邦达、启功、刘九庵等专家的建议,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1800万元竞价将此画购回,使这件国宝找到了它应有的归宿。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用这么多的钱保护一件国宝,用启功先生的话说:“两个字,值得。”
《十咏图》卷,宋,张先绘,绢本,淡设色,画心纵52cm,横125.4cm。
画前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弘历手书“诵芬写妙”四字,拖尾有南宋陈振孙,元颜尧焕、鲜于枢、脱脱木儿四跋,画中有北宋孙觉一跋。本幅上有南宋贾似道“悦生”、“秋壑”、“秋壑玩赏”等印,明初“典礼稽察司印”半印,清乾隆、嘉庆宝玺十余方,又溥仪印三方。
此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卷的开首部分便是吴兴南园一角,主体建筑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相配小亭栏杆回环曲折,花草树木掩映,庭中有鹤,亭角有花一株,环境幽雅而气象恢宏。楼阁内,马太守正陪二老对坐弈棋;小亭内,二老手扶栏杆,一面赏景一面闲话;另二老或携琴或曳杖,款款而来。此外有童仆衙役陪伴侍候。这是一次风流儒雅的集会,轻松愉快,表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气氛。这一段表现了三首诗的内容,除前述一首之外,另有《庭鹤》、《玉蝴蝶花》二首。
张先的绘画作品,无论历史流传还是文献记载,仅此一幅。至于它的时代,从山石皴法及布置方法看,大体是北派山水的继承,属于荆浩、关同体系,而无李成、郭熙痕迹,更不入南宋格调,显然是北宋前期的风格。
这件作品的文献价值一直受到前人的重视,它所记载的当时的文化活动及有关人物,都是唯一的现存第一手资料。陈振孙根据南园立石,对各种人物作了详细的笔录和考证。刻石在元代便毁灭了,颜尧焕的跋记录颇详。到今天,其画和所有的题跋,更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