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逊清皇室将一套重达万两的黄金编钟典卖出宫,国宝从此流落民间。
有人曾在前门外的一座洋楼里见到过这套金编钟。后来金编钟又在天津的一栋银行大楼里昙花一现,随后便神秘地消失了。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众多军阀、政客对金编钟垂涎三尺,四处打探。谁是知情者?谁又是暗中保护金编钟的人?他们的命运又如何与金编钟共沉浮?
王朝没落,金编钟被典卖出宫
说起金编钟的历史,还得追溯到乾隆年间。
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这一年,乾隆八十大寿来临,为了表示他对爷爷康熙的尊重,乾隆效仿康熙帝在六十岁生日时铸造金编钟,下令再打造一套更大的金编钟作为祝寿之礼。
这套金编钟铸造过程极为复杂。它由一万多两黄金铸造而成,每一件编钟的背后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编钟上瑞兽复为钮,两条蟠龙跃然其间,波涛云海环绕金钟,彰显着帝王尊贵之象。更令人称奇的是,与铜编钟以大小不一来定音不同,这16只黄金编钟外表大小一致,是靠其厚薄不同来定音的,实属稀世之宝。
金编钟的制造工艺让人啧啧称赞:它发出的和谐清脆音调,让人叹为观止。这小小编钟不仅是历史文物,也是艺术珍品,折射出康乾时期盛世国力的强盛。
1922年,溥仪大婚之日,便是金编钟最后一次在宫中盛典上敲响之时。
逊清皇室早已坐吃山空,入不敷出,只能每年大量拍卖宫中的金银财宝。这次溥仪大婚也不例外,逊清皇室就地取财。故宫院刊曾登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叶秀云的文章,详细记述了这次珍宝被典卖的经过:“民国十三年四月,溥仪的岳父与北京的盐业银行签了一份抵押合同。有金编钟、金册等件。其中金编钟抵押四十万元,金册等抵押四十万元。期限一年,月息一分。”
乾隆时期的金编钟就这样被典卖出了故宫的高墙。
编钟流落天津
北京前门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叫西河沿的小街巷,离街口不远的洋楼就是当年的盐业银行。
溥仪典当金编钟等财宝后,盐业银行立刻做账,将这笔账目勾销。金编钟摇身一变成了银行的账外资产。为了安全起见,盐业银行将金编钟转移到北京东交民巷一处不为人知的外商银行仓库密藏起来。
当时占据北京的军阀张作霖四处打探金编钟的下落;后来阎锡山率晋绥军占领北京,也派人查找金编钟;各路军阀政客对国宝金编钟无不垂涎三尺。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被日本人占领。盐业银行的高层开始为这批财宝担忧,他们秘密开会,决定将金编钟和一批故宫珍宝,转移到位于天津法国租界内的盐业银行天津分行,此次转移工作由时任盐业银行副总经理兼盐业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的陈亦侯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