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书画名人的传世作品被竞相仿制,如何才能去伪存真、慧眼识宝?7位资深专家 8年鉴定路程,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书画巡回鉴定,拯救了众多稀世珍宝,让大量赝品浮出水面。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每一个书画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全书共24卷,收录了两万多件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35000幅图版。被众多专家和学者誉为“迄今为止收录古代书画作品最多、最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一部专著。”
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对书画作品的鉴赏、搜求,既是文人及民间收藏家的雅好,也是统治阶级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统治者都不遗余力地征集书画名品,但面对出于各种目的的书画临摹、仿制、作伪等行为,书画真品鉴定成为了收藏的首要。隋唐以来,朝廷甚至设立专门机构,调遣著名书画家进行书画作品的整理、鉴藏和著录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文物部门大力收购文物,并且立法禁止文物外流,许多文物收藏家出于爱国热忱,竞相把藏品捐献给国家。于是,各地博物馆馆藏书画数量不断增加,但书画鉴定工作却十分滞后。古旧书画在各地的文物仓库中堆积如山,历代文人大家的真迹仿作鱼目混珠,杂乱无章。
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对古代书画进行鉴定。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国家文物局成立以张珩为组长的鉴定小组从事这项工作。鉴定活动首先从东北地区的各大博物馆开始,在谢稚柳先生所著的《鉴余杂稿》一书中,曾经记录过那次短暂的鉴定之行。
原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傅熹年:当时的主要成员是三个人,文物局的张珩先生是组长,一个是谢稚柳先生,上海博物馆的谢稚柳先生,还有天津的韩慎先先生,他们三个人,参加这个全国巡回鉴定,1962年,韩慎先去世了,1963年张珩先生去世了,这个事情就搞不成了,停顿下来,以后又进行了文化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条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对全国古代书画的鉴定工作又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提出这一建议的是时任上海博物馆顾问的谢稚柳,和中国文物出版社社长高履芳。他们分别写信给当时在国务院分管文化工作的谷牧副总理,呼吁恢复对全国书画的巡回鉴定工作。
不久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立。鉴定小组由谢稚柳、徐邦达、启功、刘久庵、杨仁恺和傅熹年,以及国家文物局的谢辰生组成。小组汇集了当时国内公认的书画鉴定大师,其中谢稚柳和启功为鉴定组的组长。
1983年9月,鉴定组全体成员在北京东郊民巷一个宾馆内召开第一次会议。时任国家文物局顾问的谢辰生致开场白,他取出一听香烟说,这是二十多年前,鉴定家张衍临终前所赠,一直保存着,后又经十年浩劫,好容易珍藏至今,就是为了等今天这个重要的日子。
这次会议标志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工作正式启动。从此,这个平均年龄70多岁的小组,和一批编辑出版及摄影工作人员一起,走遍了神州大地。
十年内乱,使得我国的许多博物馆和文物事业单位的藏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大量文物都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鉴定,存在着真伪杂糅的情况,文物的分级标准也很不统一,一些珍贵文物得不到妥善的安置。鉴定组的任务就是对传世的中国古代法书、绘画作品来一次大普查。
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最多的博物馆。全盛时期清朝宫廷收藏的古代字画达到一万件以上,其中晋唐宋元时期的字画达到2000件以上。既有前世各朝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的代表作品,这里的藏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民国时代,故宫的书画藏品管理混乱,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大批民间捐献的古书画又汇集到故宫,因此,故宫博物院成为全国巡回鉴定小组的第一站。鉴定小组首先对文革期间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古书画进行鉴定和筛选。
原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助手劳纪雄因为这一批画是存放在故宫的一批抄家物资,所以我们说先要看这批画,因为这批画马上要落实政策要发还了,如果好的话我们要收购,就是国家要收购,所以第一天看的第一张画就是祁序的《江山放牧图》。
看到这幅《江山放牧图》,劳纪雄惊呆了,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江山放牧图》是一千年多前北宋画家祁序的代表作品。图中描绘了牧童们在湖泽坡岸牧牛的情景。作品表现了各种情态的牛,或低头饮水,或昂首举目,神态生动,富有情趣,显示出作者娴熟的笔墨技法。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画卷上历代名人题跋非常丰富、详实,各种收藏印章更是玲琅满目,更有乾隆、嘉庆、宣统皇帝的印玺。难道数百年来时隐时现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祁序的《江山放牧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鉴定组的专家们发现吗?这幅曾被故宫珍藏的传世孤本《江山放牧图》又是怎样流失出去的呢?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1912年登基不满三年的溥仪退位,但仍居住在紫禁城中。在以后的日子里,溥仪常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大量珍贵书画偷运出宫。故宫几百年积累的书画精品,几乎被他盗取一空。
1925年2月23日,在被逐出紫禁城3个多月后,溥仪离开北京,来到了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 依然过着小朝廷的奢华生活。为了支撑门面,他开始变卖当初偷运出宫的书画,《江山放牧图》也因此流落民间。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这张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老专家们断定,这幅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1000多年前,北宋画家祁序的《江山放牧图》真迹。
《江山放牧图》只是当年书画鉴定组鉴定的6万多幅作品中的一幅。它被收录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第一卷。书画鉴定组的老专家们慧眼识珠,像《江山放牧图》一样,很多珍贵藏品又被重新发现,得以回归。而最令专家们欣喜若狂的莫过于发现那些深藏于民间的书画精品。
元代画家倪瓒的《苔痕树影图》就是这样一幅稀世珍品。倪瓒的作品传世极少, 这幅画之前没有被收录过,长期流传于民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