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助手劳纪雄:这张画是1976年出来的,是江苏高邮一个农村里边拆房子的时候,它在一个山墙的隔板里边发现的,老房子要拆掉了,要盖新房子,就拆掉了,拆掉了这张画就漏出来了,是放在山墙的隔板里面的,那么后来当时这个农村的有一个妇女她也不懂,很便宜地卖给了扬州文物店,那么扬州文物店你知道那个时候收进也不会把它当做真的倪有林的画来收进,收进以后也放在那里,也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
元代画家倪赞,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历史上,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代表着文人画巅峰时期的最高成就。2009年倪瓒的一幅《江亭山色图》曾以19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
倪瓒出身富贵,性情“天真幽淡”,他的画绝少着色,也很少画人物,甚至时常不用印章。《苔痕树影图》为水墨纸本,长33.2厘米,高90.5厘米。图中青石上苔痕斑驳,大小两树,参差而生,直上直下,平中见奇;树枝荒疏,树叶零落,显出萧瑟秋意。据考证,这是倪赞去世前两年的作品,笔墨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经过专家们的认真鉴定后,这幅倪瓒的《苔痕树影图》由一幅在当时售价仅数十元的普通古画,摇身变为价值连城的珍品。对这样一幅重要画卷的发现和鉴定显示出老专家们深厚的功力。
倪瓒的书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但他的作品传世很少,在当时,甚至连他的家乡无锡也没有收藏过一幅倪瓒的作品。
劳纪雄:倪瓒是无锡人,当时无锡博物馆没有倪云林的一张字一张画,那么当然发现了这个重要的一个画这个无锡博物馆也想去收购,那么当时它扬州也不肯,这样它后来经过江苏省,省里面的作为协调,最后10万块钱,把这张画就让给了无锡博物馆,那么现在呢,就收藏在无锡博物馆里面。
在中国古代文物的鉴定中,古书画是众所周知的最难的一项。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没有发明出鉴定古画的科学仪器,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方法,凭借充满经验的鉴赏家的眼睛,来对古书画进行鉴定。
几十年在书画鉴定上累积了丰富经验,鉴定组的老专家们都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但由于鉴定视角的殊别,他们也时常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辽宁省博物馆鉴定《古诗四贴》和《簪花仕女图》时,老专家们的意见就发生了分歧。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末代皇帝溥仪在1945年8月11日准备逃往日本时,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获,随身携带的120多幅书画和一些珠宝被收缴后存放于东北博物馆,也就是现在辽宁博物馆的前身。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惊世国宝中,多为唐宋时期的书画,《古诗四贴》和《簪花仕女图》便是其中的稀世珍品。
《古诗四贴》用典雅的五色笺写就,行文酣畅淋漓,字型变换飘忽,整个作品在跌宕起伏中,突出宏伟恣肆的气度,相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张旭所书。在中国的书法艺术里,草书是最为简便快捷的一种书体,它只保留了汉字的梗概,书写起来草率急就。草书到了唐代的张旭手里,犹嫌草得不够,于是他创立了狂草。
这卷《古诗四贴》被后代人称为狂草的经典之作,高29.5厘米,长195.2厘米。全卷书古诗四首,共四十行, 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为谢灵运 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在对《古诗四贴》的鉴定中,专家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原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助手黄伟利:他们争论的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谢之柳和启功先生之间。谢稚柳先生根据那个用的那个考证方法,是根据那个黄庭坚、颜真卿他们这一个发展系列往回推,推那么就是判定这种书法的风格和书写的时代,那么就是盛唐时代,那么它的书写者就是张旭。那么启功先生就是他是从这个文字的方面去研究,那么他就认为这里头有认为这里头有一个就是“北阙临丹水”,应该是避宋讳,应该是“北阙临玄水”就这样。
原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傅熹年:因为五行方位来讲的话,北方癸水,它的颜色代表颜色是黑的,南方才是红的,所以这个东西,对那时候的人这么说的话是缺乏常识的,那个人不可能犯这个错误,所以丹水肯定是错误的,是玄水改的,进一步再查为什么改玄水,因为宋朝的那个时候皇帝,做了皇帝以后,他以前的祖宗名字也想不起来了,就给胡起名,给几代的祖宗起名叫赵玄朗,这是宋真宗干的事情,所以打那个以后玄字跟朗字都要缺一点。都要避掉,所以这件事情,把北阙临玄水改成临丹水证明,是避了宋真宗以后的避讳,因此,这一件东西就必然是北宋以后的东西了。
但这一观点最终并没有被谢稚柳先生认可,直到现在,学术界对这幅画作的年代仍有争议。虽然启功先生认为这幅作品并不一定是张旭所做,但他认为《古诗四贴》流传至今,只有这一件,作品不但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而且用笔不凡,笔致奔放,依然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古诗四贴》现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6卷中。
在中国古代宫廷画中,有一种以贵族女性为题材的画作,被称为仕女画,画中女性美丽的容貌,优雅的服饰,令人心醉神迷。女性生活中的一个个生动场景,更是后人研究宫廷生活的珍贵史料。《簪花仕女图》中几位身穿艳丽服装的贵族妇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院里嬉戏玩乐,她们个个体态丰盈,身披霓裳缕衣,充满大唐盛世的气韵,尤其是每个仕女头上,穿插的簪花,在轻盈的步履中,显得优雅而曼妙, 宫廷仕女的气韵,和大唐的盛世淋漓尽致的倾泻在画卷上。
据说,这幅画作绘制于盛唐时期,由当时著名的宗教和人物画家周昉所作。周昉,出身贵族,世居长安,曾任宣州长史。根据宋《宣和画谱》记载,周昉“传写妇女,为古今之冠”。这幅作品与周昉其它传世作品主题相近,鉴定组的杨仁恺先生认为画面人物的服饰工艺符合盛唐时代特征,其中一位仕女的脸酷似敦煌壁画中的耶鲁菩萨,而画中的两只小狗则应当是当时西域进献给长安上层人士的宠物,这幅画作无疑应是盛唐周昉的作品。但谢稚柳先生却不同意这个观点。
原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助手黄伟利:这张图的争论比较多的是在谢老和杨老之间,他们主要是第一个观点就是根据这个人物造型,那么谢老根据那个南京南唐出土的二俑判定这个造型,这个图的造型跟那个俑的造型是一致的,那么就是接近于五代。那么谢老根据历史的记载,说大周后首创高髻,高髻钻花,那么这个图的造型,这个高髻跟五代的时候高髻也是一致的。
尽管专家们各自保留了对《簪花仕女图》的作者和创作年代的不同见解,但都毫无异议地认同这幅画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是价值连城的古画珍品。《簪花仕女图》被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第三卷。
书画鉴定是真伪之间肯定与否定的过程,当年的鉴定工作虽然繁杂,但气氛非常热烈,每看到一件珍品,专家们同声赞赏,兴奋得如同孩子般手舞足蹈。 有时他们也会为了一幅画的断定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负责书画鉴定组协调工作的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萌生了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