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红山文化之迷:中华远古文明的起源在东北吗?(三)(4)

2009-04-25 12: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对玉器进行精心雕刻之后,就到了最后一道工序——抛光。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来抛光呢?学者推测,古人通常是使用兽皮在玉器上反复摩擦,因为兽皮

在对玉器进行精心雕刻之后,就到了最后一道工序——抛光。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来抛光呢?学者推测,古人通常是使用兽皮在玉器上反复摩擦,因为兽皮含有脂肪,脂肪在摩擦过程中会释放出来,附着到玉的表面,使玉器的表面更加明亮更加温润,直到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马蹄形玉器,是因为它的形状像马的蹄子而得此名。它是红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而它的制作难度在红山玉器中也是排名之最。

1980年的一天,一位当地的农民走进了这座小城。他把拣到的一件像马蹄子一样的玉器捐给了敖汉旗博物馆。

就在收到捐献的马蹄形玉器两年之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在进行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在一个叫大甸子的地方,偶然发现了红山人遗弃的一个制作马蹄形玉器的坯料。

不过,对于马蹄形玉器,邵国田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把它称作“马蹄形玉筒”。

1987年,当地一户农民在盖房子挖地基的时候,又挖出了一个红山人制作马蹄形玉器时切割出来丢弃的玉芯。那一天,恰巧邵国田在那里搞调查,农民就把玉芯交给了他。

这样一来,敖汉旗博物馆就拥有了制作马蹄形玉器的坯料、从坯料中切割出来的玉芯和制作完成的马蹄形玉器。那么,红山的制玉工匠们是怎样把玉芯从坯料中取出来的呢?

邵国田在对坯料和玉芯上面,留下的切割痕迹作了分析以后得出结论,红山工匠先是用管钻在坯料的最低点,钻通一个孔,然后把野兽皮拧成的线穿进里面,在解玉砂和水的辅助下,环绕着椭圆形坯料切割出玉芯。再反复打磨抛光,直到最后完成。

有的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用现代化的工具,在一块厚度达十五厘米的玉料上,切割出一个圆筒状的玉芯,只用十五分钟。

有人推测,5000年以前,红山工匠要取出同样大小的一个玉芯,则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红山人经年累月才能完成一件玉器,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红山人很可能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精湛、最省时的制玉技术,这些技术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可惜的是,它已经消失在时光的流逝中。

那么,当时在红山人生活的区域里,是否每一个部落里都有制作玉器的作坊?还是存在一个受最高聚落首领控制,专门生产玉器的制作中心呢?

于明认为,为了使玉器具有神秘性, 5000年以前,在岫岩县的细玉沟附近,存在着一个专门制作红山玉器的部落。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红山人制玉的作坊和工具,红山人到底怎样制玉,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红山玉器的出现,在史前的中华大地上,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焰。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