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人员搬开墓志铭的顶盖,轻轻刮去浮在上面的泥土,几个字的出现让在场所有人员大吃一惊:墓志铭的右上方赫然刻着“大唐秦王”几个字!
谁是秦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秦王”称谓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的秦始皇,而他的陵寝远在陕西骊山脚下,秦朝与唐朝相隔近千年,显然墓志铭上的“大唐秦王”指的并不是秦始皇。另一位有着“秦王”称谓的就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专家介绍,因为李世民在隋末农民起义中帮父亲把政权拿到手,功劳非常之大,当时唐高祖李渊就封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是唐史上的第一位秦王。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仁德治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他执政期间,唐代史籍已不用“秦王”这个称谓称呼他。他去世后,葬在了陕西醴泉的九宗山。
这时,考古人员又从墓志铭下方发现了“忠敬”二字。
继续清理墓志铭,逐渐出现了“大唐秦王忠敬墓志铭”这些内容。按规律来说,墓志铭前面首先是时代,第二个是爵位或官衔,第三个是人名。按照这个规律的话,那么这座墓的墓主应该是生活在大唐的秦王,名叫“忠敬”。
然而考古工作者从文献资料中并没找到叫“忠敬”的大唐秦王。但他们却意外发现,在史料中有个叫李茂贞的曾被封为秦王。
这个李茂贞和“忠敬”是否有关联呢?考古人员经过调查,在当地老百姓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确实有一个秦王叫李茂贞,陵塬村还有一村民开了一个名叫“秦王山庄”的酒店。考古人员后来经过查证文献资料才发现这个“忠敬”,就是李茂贞。
据史书记载,李茂贞原名宋文通,唐深州博野人。18岁代父从军,参加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博野军,开始了戎马生涯。宋文通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深得朝廷赏识,最终因在平叛和护驾方面的卓越表现,被唐僖宗赐名为李茂贞。
李茂贞最早被封为“陕西凤翔镇节度使”,统领汉中、陇西等军事要地,他统治的区域最多曾达到了四镇十五州,此时的李茂贞自感羽翼丰满、兵强马壮,开始肆意干涉朝政。
起兵故事
公元 888 年,唐僖宗病死,他的弟弟李晔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唐昭宗。李茂贞并没把这位21岁的皇帝放在眼里,他多次对唐昭宗出言不逊,并且蔑视朝廷。这让性格刚烈的唐昭宗忍无可忍,决定出兵讨伐李茂贞。
公元893年,唐昭宗任命坛王李司州为靖西招讨使,率3万禁军征讨李茂贞,然而这次征讨却大败而归,李茂贞则乘胜追击,进而围困长安城。唐昭宗为化解这次危机,不仅处死了宰相杜涉能,还晋升李茂贞为“秦王”。
把“秦王”称号封给李茂贞是极高的政治荣誉,因为秦王是开国列祖列宗,而把列祖列宗的封号给了李茂贞,可见李茂贞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力量。
而此时,身为秦王的李茂贞并没打消控制中央政府的野心,他先后又两次出兵京师,最终将唐昭宗劫持到了凤翔府,而另一位早有篡位之心的东平王朱温借讨伐李茂贞之名,将凤翔城团团围住。
专家说:“当时朱温的主要势力在河南,所以他带着汴梁之兵力直扑凤翔,把李茂贞包围了一年,而凤翔当时城内已到了每天冻死饿死的平民百姓有1000多人的地步,即便跟随的宗师大臣每天也要死三四个,皇帝没有办法,都是自己弄个小帽子拿自己的珠宝、衣服换点豆子和麦子,让工人磨上,他喝粥。后来,李茂贞实在没办法了,就请皇帝出来求和,把昭宗交给了朱温,然后自己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