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望子岗遗址发掘,湘江流域首现新石器墓葬群(图)

2009-05-22 11: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永州市零陵区氹底乡望子岗遗址,有重大考古发现——经过数月发掘,考古专家在这里发现了厚达1-2米的文化层、多组建筑遗迹和墓葬群,墓葬中甚至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人体骨

墓葬内可看到残留的人体骨骼和陪葬的陶器碎片

老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家庄稼地下竟“睡”着三四千年前的老祖宗。

近日,永州市零陵区氹(dàng)底乡望子岗遗址,聚集了不少来看热闹的村民。因为,这里有重大考古发现——经过数月发掘,考古专家在这里发现了厚达1-2米的文化层、多组建筑遗迹和墓葬群,墓葬中甚至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人体骨架。

发掘领队柴焕波介绍,望子岗遗址年代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早期之间,距今约三四千年。这个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越文化,对建立湘南地区商周考古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谱系,具有重要价值。

首次发现叠压文化层

今年3月,望子岗遗址正式开始发掘。

“第一次让我兴奋的是,我们发现了多达8层的文化层。”柴焕波说,望子岗遗址文化层厚达1-2米,共8层,年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早期,其中,包括4次明显的生活界面的叠压关系。在这些叠压关系中,有同一文化时期的叠压,也有不同文化时期的叠压。

柴焕波解释,随着社会发展,每个时代的人所处的地面,分属不同空间,望子岗遗址叠压着的4次生活界面,向现代人揭示了古人的繁衍更迭。“这个发现,在湘南地区同时期考古遗址中尚属首次。对于建立湘南地区商周考古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谱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最早的古越文化实物

考古专家还在望子岗遗址发现了多组建筑遗迹。“你看,遗址上的这些洞口,都是古人的柱洞,用来支撑房屋的。”柴焕波介绍。记者看到,在大约200平方米的遗址表面,大量柱洞有序排列,彼此间形成直线、曲线连接,这些连接,应该就是房屋之间的间隔。

考古专家还发现,望子岗遗址的部分建筑成“半地穴式”,这种形式的建筑,在过去同时期的考古遗址中比较少见,在湘南地区更是从未出现过。柴焕波认为,这种建筑形式,很可能是从中原或洞庭湖区传到湘南的。至于这些建筑的功能,柴焕波尚不确定:“居住、窖藏都有可能。”

在清理遗址时,出土了大量陶片。其中,一块陶片与众不同,它质地细润,呈灰色,应该是湘南地区固有的技术制成的,而非“舶来品”。

此外,望子岗遗址还出土了铜钺、玉环残片、石料、石磨等。这为学者研究古越文化、生活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