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我曾经问一个老大爷呀,我说发碑石是什么意思啊,他说发展,能长大呀,我说你今年多大岁数啊,他说78,我说那么你最早什么时候上去过,8、9、10岁左右吧, 最近这些年上去过吗,他说我前年还上去了,我说这么说这60年以来你都见过,我说你还觉着它长了多少吗,他说我怎么觉着还是那么大啊,我说不是长吗,他说都那么说,石头能长吗?
看来,发碑石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但是,张起明对于这个名字有着自己的理解:后来我仔细分析,发碑石是对的,但是不是发展的发,应该是法律的法,为什么呢,在古代凡是皇上的所为,都带个法字,你比如,御驾叫它法驾,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有着合理的推测,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和严重的风蚀,张起明在这块立石上找不到任何文字和有关秦始皇的线索,他迅速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位于成山南峰脚下的始皇庙。这是成山最著名的一座古建筑,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供奉秦始皇的庙宇。在荣城县志中把这一建筑称为秦皇宫,历史上始皇庙曾经过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因失火而进行的重修。张起明对始皇庙的研究由来已久。
张起明: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在一个旧书店,见到一本文登县志,我一翻,上面讲,说始皇庙在县城东北180里,成山上,它上面明确的讲,始皇庙是秦始皇东巡的行宫旧址,后世把它建为始皇庙。
为了进一步明确文登县志上的记载,张起明曾经特意召集了始皇庙附近村庄里的老人,向他们询问有关始皇庙的情况。
张起明:这些老年人,都一致的称呼这个建筑物是东殿,我说那里不是始皇庙吗,你为什么叫它始皇殿哪,他说老人说啊,当年秦始皇在那里住过啊。
如果始皇庙的前身果真是秦始皇的行宫,那么二人的研究工作将会大大的向前迈进一步,但是对于始皇庙曾经是秦始皇行宫的这一观点,王永波却有不同的看法。
始皇庙是后人托古,因为行宫不会太简单,他那个仪仗浩浩荡荡,成山肯定住不下,也不会在成山建庙,他的衣食住行都困难。
虽然王永波对始皇庙曾是秦始皇行宫的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但是秦始皇曾经两次东游至此在史记上有明确的记载,那么秦始皇来此的目的是什么呢,会不会与出土玉器有所关联呢?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秦始皇为什么要到海边上来,第一他作为皇帝并六国以后巡狩,叫天子巡狩,就是巡视他的疆土,这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有的规矩,一个是察看自己的国土民情,二一个是检查地方官吏的政绩。那么秦始皇到这边来呀,还有一个理由,求仙。
难道秦始皇多次来到成山只是为了巡视和求仙吗,还有没有其它原因使得这位初定天下的始皇帝来到这里呢?在成山还有没有遗迹遗物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呢?在继续的考古调查中,王永波在玉器出土地一侧的沟坡上发现了一条烧沟遗址,沟内出土少量秦汉时期的残瓦残砖,而在与挖掘出玉器的施工工人交谈中,王永波又获得了进一步的线索。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在两组玉器的位置中间,他们发现了砖砌的踏步,台阶,我是没看到,但是这个踏步,我估计,作为这么一个坛的话,因为土堆除了封土,它就是一般的作为祭祀用的土坛,就像天坛,地坛都是坛。那么这个踏步,我估计应该就是登这个坛的一个踏步。
这个重要的线索将王永波的两组玉器是祭祀所用的推断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而接下来的两个出土文物更加坚定了王永波的这一判断。
这是铺地砖,当年建筑物的铺地砖,这两块根据它这个花纹的情况判断,属于秦汉时期的,你看这个是三角纹,这是三角纹,这是回纹,这种纹饰盛行于秦汉时期。这件瓦当也是成山头遗址出土的,而且是成山头咱现在说那个天尽头那个地方出土的,这个瓦当,它的花纹叫做s云纹半瓦当,它是一个圆瓦当的二分之一,这种花纹盛行于战国末到秦汉时期,这是刚才这个s云纹半瓦当的拓本,对比这一个,这是s云纹圆瓦当,这块瓦当出土在关中地区,秦代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它俩的风格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瓦当,瓦,砖铺地,在那个时代不是老百姓用的地方,它应该是官方的,周围又没有同时期的大遗迹,那么它应该与常设的日祠有关。
王永波首次提到的日祠,是在他脑子里萦绕许久的一条线索,这一线索基于王永波掌握的考古资料,在山东境内曾经发现了大量的山地祭祀遗迹,而这些祭祀都与八神有关,史记中也有记载,秦始皇曾经来此拜祭八神之中的日主,那么拥有众多祭祀场所的八神又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