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揭秘辽宁朝阳北塔佛血舍利的发掘故事(2)

2009-05-05 14: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初登塔顶,天宫上方的一个大坑呈现在董高眼前。“这个位置应建有刹杆,但因为没有避雷装置,塔刹曾被雷电击中,西侧五层破损的塔檐可能由此坠落。

初登塔顶,天宫上方的一个大坑呈现在董高眼前。“这个位置应建有刹杆,但因为没有避雷装置,塔刹曾被雷电击中,西侧五层破损的塔檐可能由此坠落。”董高说。

烧焦的木炭痕迹表明顶盖上方是砖木结构。天宫内所有木胎器物只剩下金属外壳。经卷、丝绢等物品都毁于雷火。尘土顺着裂缝慢慢渗了1000多年。

董高趴在木板上,用毛刷一层一层,一点一点清理掉灰尘,当第6袋千年尘埃被清出之后,尘封千年的“宝贝”露出了真面目。

“宝盖”被第一个清理出来。外观晶莹剔透,品位极高,长50厘米、宽40厘米,缀有银丝、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

“这是世界级国宝啊!”董高惊叹着说,“国内关于佛宝盖的资料仅限于文字、绘画和雕刻,朝阳北塔佛宝盖到目前为止,仍是发现的惟一实物。”

在宝盖四周,各有一个用水晶穿成的方形三檐小塔,由于银丝锈蚀折断,水晶珠大多散落。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天宫里至少有五六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甚至是国宝级文物。因目前仍保存在省博物馆等待修复,尚未进行鉴定。

天宫中陆续清理出银菩提树、瓷碟、银罐等器物,均为辽代维修时放入。其中藏经塔、六角鎏金银塔和波斯金盖鸟首玻璃瓶为国宝级文物。

藏经塔为金银制成,塔内有一卷银片,约11厘米宽,展开有3米多长。波斯玻璃瓶也属全国惟一。

“一千多年前能够造出如此晶莹透明的玻璃制品,足见工艺水平之高。”董高说。“同时还可看出,古代中国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活跃。”

真金,玛瑙,神秘舍利 

国家一级文物分为国宝级、一级甲、一级乙三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保存完整,国内独一无二的文物才能评为国宝级文物。全省上百万件文物中,评为国宝级的只有10件,朝阳北塔的文物就占了3件。

佛塔起源于印度,初为安葬佛舍利的坟墓,体积并不大。流传到中国以后,融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逐渐发展为楼阁式高塔,但其功能没有改变。舍利是佛塔的核心,也是镇塔之宝,其他珍宝均为“供养”舍利的供品。

1988年11月14日,万里无云。打开天宫石盖,取出埋葬在天宫里的藏经塔,银塔和各种金银珠宝。

三件供品已是国宝,被依次取出后,天宫中心位置面南背北安放的一只木胎银棺引起了董高的注意。

经过雷火焚烧,只剩下了银片。银棺打开的一瞬间,一座高约10厘米的金塔在董高眼前闪闪发光。打开金塔,玄机洞开。董高登时判定,里面的玛瑙罐中肯定装有舍利子。

董高将金塔取出,运回市博物馆珍品库。时任市领导均到现场关注北塔天宫清理工作。这是继陕西法门寺后,再次轰动海内外的佛教考古重大发现。

按佛教经典说法,舍利为“戒、定、慧三学薰修而成”,大小如米粒,坚硬如钢铁,晶莹透明。历史上朝阳曾有高僧到印度取经,具备带回舍利的可能。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