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西域沙漠龟兹国,寻找佛教东渐的影子

2009-07-10 09:4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遥远的沙漠深处,有一个失落的古城,那就是古代的龟兹古城。在古城遗址中,会有着怎样的考古发现呢?

在克孜尔石窟大部分存留的壁画中,一种奇特的蓝色无处不在,古罗马人把这种蓝色称为来自大海另一边的蓝……

1906年1月的一天,当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的队员们进入克孜尔石窟时,洞窟中保留的壁画让他们大吃一惊,多年之后,考察队员之一的勒柯克这样回忆道:重见天日的石窟中,不但壁画保持完整,而且颜色湛蓝的让人眼前一亮。

壁画中的这种蓝色是用一种名叫青金石的宝石原料画成的,当壁画上的红色历经风尘变为黑色,其他的颜料难以辨认本来面目的时候,用青金石画成的蓝,却永不褪色,绚丽如初。

青金石,原产于距离龟兹有1500公里之遥的阿富汗,它具有诱人的深蓝色调,又具有闪烁金光的黄铁矿星点,当古代的商人们将它们运到龟兹时,青金石的价格已经比同等重量的黄金翻出了好几倍。

在克孜尔,青金石被广泛大量的使用在各个时期的佛教壁画创作中,在克孜尔第171窟的壁画上,古代的画家甚至还要在佛像的袈裟上涂上一层厚厚的金粉与金箔,今天我们仍旧能看出它们被后人刮去的痕迹,当年的洞中,丹青交织,金光闪烁,这一幅幅令人炫目的景象,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斗转星移,今天的库车,人们已经很难再寻找出佛教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阳光,依然一成不变的照耀着这片土地,曾经深深影响过龟兹的佛教是如何来到这里,它在这个绿洲国家的命运又会是什么呢?

公元前6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历史上,佛祖释迦牟尼确有其人,他原名乔达摩奚达多,是一位古印度小国的王子,有一个早期犍陀罗佛教的雕刻作品,描述的就是佛祖诞生的场面,传说佛祖的母亲摩耶王后经过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摸树枝时,天空中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落下,王子从母亲的右肋下出生,这一天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

多年以后,年轻的乔达摩奚达多王子目睹人间的苦难,毅然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创立佛教。

还有雕刻作品表现的是佛祖涅槃的场景,他安详地躺在画面中央,周围是面带悲哀之色的信徒,俗世中的王子乔达摩奚达多死去了,但是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佛教却自此获得了永生。这些早期犍陀罗佛教雕刻作品创作于公元2世纪,充分说明了当时佛教在今天的印度、阿富汗地区已经广泛的流传,而在此前后,伴随着古代中西方的民间交往,佛教来到了龟兹。

从遥远的印度、阿富汗地区到达龟兹,途中要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越流沙和荒漠,是谁把佛教带到了龟兹?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又在哪儿呢?

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今天库车县城附近的一处荒凉的山谷之中,在库车地区数量众多的石窟里,克孜尔尕哈距离县城最近。

平常的日子,很少有人来到这里,荒凉的山谷显得格外寂静。

在维吾尔语中,克孜尔尕哈的意思是“姑娘留下”,而现在唯一留在这里生活的人,只有阿木提老人和他的儿子热合曼,他们是克孜尔尕哈石窟的文物管理员。当老人的儿子回家休息时,就只剩下阿木提一个人了,石窟到现在还没有通电话,就连喝的水也要到几公里之外的村庄里去挑来,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除了石窟的日常看护之外,阿木提父子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负责管理石窟附近的克孜尔尕哈烽燧,站在石窟的高处望去,可以清楚地看见这座在今天的新疆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烽燧,每当有游客来到,阿木提就要步行一公里赶到烽燧,前去履行管理员的职责。

今天来的游客是两个年轻人,他们按照旅游手册的介绍特意来到这里游览,克孜尔尕哈烽燧的门票只要8元钱,可是从库车到克孜尔尕哈并没有专门的旅游汽车,在县城里雇一辆汽车开到这里,需要花费100多元钱,阿木提父子经常接待这样的游客。

克孜尔尕哈烽燧残高13米,烽燧的顶部至今仍旧残留着当年的木制建筑遗迹,烽燧是一种古代的军事设施,也被人们俗称为烽火台,它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军事哨所,烽指的是火光,燧指的是烟雾,当敌人来犯时,在烽燧执勤的士兵白天用烟雾,晚上用火光来传递敌人入侵的军事信息。古代的烽燧大多分布在交通要道两边,克孜尔尕哈烽燧也不例外,它所守护的道路,就位于旁边的一片山谷里,而这条寂静的古道曾经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访西域,史籍中称为“张骞凿空”,张骞的西域之行标志着横贯中亚、连接东西的丝绸之路正式形成,其实在此之前,民间的贸易往来已经是络绎不绝,古代中国的丝绸通过这一地区被中亚商人输送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它的价格甚至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相当,当张骞动身的时候,人们对那片遥远的地方几乎还一无所知,张骞的西域之行使得当时的人们第一次详细、准确地了解到西域的山川道里和风土人情,从那以后,丝绸之路真正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之中,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活跃起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