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5日上午,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警方接到当地文物管理所报案,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遗址一处重要的古墓被盗,警方迅速出击赶赴现场。
经过现场侦查,他们发现位于河沿上的一座古墓被人从中间挖了一个盗洞,而且定位准确、手法老练。于是,四川省的文物部门决定,即刻起对罗家坝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也由此使这里成为继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之后,四川考古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罗家坝遗址距宣汉县城35公里。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就是通往秦国、楚国和蜀国的必经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的村民就曾在这一带发现过大量的文物。
有村民回忆,那时他们经常会用锄头在不经意间挖出一些破碎的陶片,而且还能捡到一些大小不一的青铜器物。为此,多年以来,省、市的文物专家们也曾多次前来考察,采集样本。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四川省的考古专家们就已经把目光集中到了这片土地上。这里也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过两次大的考古发掘。
经过多年反复的走访和论证,直到20世纪末,专家最终认定,这里极有可能隐藏着春秋至战国时期一个庞大的土坑墓群和一个汉代遗址。
2001年6月,罗家坝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古墓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也就从那时起悄然拉开了帷幕。然而,每一次对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都会给专家们带来惊喜,也同时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疑问。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这座被盗的古墓渐渐呈现出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而接下来的发现,也大大超出了考古人员的想象。
在发掘的时候,先是礼器暴露了,然后发现上面有一些动物骨骼的填充,墓葬填土中还有大量的木炭,表明这里曾经进行过大量的祭祀活动,因此考古人员判断这里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墓葬。
以往在对罗家坝遗址的发掘,都留给专家们太多的问号,对遗址年代的确定,一直是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关键。在对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除发现有大量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外,考古人员还同时发现遗址的文化堆积也非常深厚,整体涵盖了新石器晚期至夏、商、西周直至两汉时期近两三千年的巴文化堆积。这使得专家们不得不对这里巴人的来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很多文献,包括《华阳国治》、《山海经》的记载,巴最早应该在汉水流域跟江汉平原那一带发起的,它跟楚是合在一起的,因此有人曾经提出叫巴楚文化,这是指的西周以前,后来楚强大了,跟巴人发生了矛盾,巴人被赶出来了。
一直以来,关于巴人的起源,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陕南汉水一带也因发掘出商周时期的巴人青铜器,而令不少考古学者认为,早期的巴人是从汉水往东而迁徙至清江的,这种说法也曾一度占据过主导地位。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巴人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湖北的清江流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10年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多处早期的巴人遗址,以及一批商代早期的巴人墓葬,挖掘出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文物近万件。这一成果为探索巴人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考古依据,有力地证明了鄂西的清江流域,是早期巴人频繁活动的主要地区。
罗家坝发现的这批巴人遗址和墓葬群,时代久远、内容丰富,有的器物具备早期巴文化的典型特征。鉴于这种情况,有人提出罗家坝的巴人先民或许不是从外地迁入的,也许是与清江流域的巴人处在同时期,而不是同一区域的巴人祖先,他们所经历的年代或许还要早于清江流域的巴人先民,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几周后,在考古人员的辛苦努力下,古墓渐渐露出了它原始的面貌,专家们随即将它定名为33号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