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巴国遗址探秘(2)
2011-01-19 11:44
33号墓葬的平面形状呈曲尺形,北宽南窄,属于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北端宽7.3米,南端宽5.5米,整座墓葬南北长约9米。墓室的东边分为三个部分,中间
33号墓葬的平面形状呈“曲尺形”,北宽南窄,属于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北端宽7.3米,南端宽5.5米,整座墓葬南北长约9米。墓室的东边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部分就是发现盗洞的地方。
墓主人的身份应该说是王族一级了,他的所有随葬器首先是以四为基数的,包括四个陶罐、四个天地盏,同时兵器基本都是八个或者是十二个或者是二十四个,都是以四为基数的,而青铜礼器基本都是单数的。
连续几天的时间里,考古人员先后在墓室内发现了大量叠压存放的铜器和生活用品,其中的一些铜器,是四川省考古的首次发现。
然而,此时仍然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尸骨。
又经过数天的发掘,考古队终于成功地接近了墓室的位置。不久,墓室内有3具尸骨率先呈现出来。3具尸骨头朝南方,被整齐地摆放在墓坑中央,死者的脸部全部向东,左臂均是卷曲地放在胸前,可右手却都是处于非正常状态。有的是小臂和大臂紧紧地贴在一起,有的肘关节已经错位,所以说,这3具尸骨很可能是殉葬或者是祭祀的牺牲品。
这时,有人在旁边的一些祭祀品下面隐约发现了板状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墓主人的棺椁。也就是说,在这厚约30厘米的土层下,才是真正埋有墓葬主人的地方。
一天,考古人员又在墓室的南端发现了数十件青铜兵器,出土了包括矛、戈、剑、钺等器物。这时有专家联想到,多年以前在四川的巴人考古中,凡是年代被定格在东周以前的同级别墓葬中,很少出现如此之多的兵器;而在此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在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中,便开始出现了一些随葬的青铜器物,尤其是青铜兵器的数量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巴进来以前,蜀国内部是非常和平的,很少有战争,三星堆、金沙没有发现大量的兵器。而战争多是在巴进来以后,跟蜀之间战争才遗留了那么多兵器下来。
随后的几天里,考古队又在墓室中陆续发现了一些随葬品,在墓坑东边靠近墓主人棺椁的位置,有5件陶器被挖掘出来。这些陶器由于长年被泥土掩盖,上面的彩绘显得有些暗淡,但即使如此,却仍然磨灭不掉它昔日的光辉。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墓葬区内的发现再次令人震惊:这片遗址的墓葬密度非常高,一个100平方米的范围内,竟然会分布着10座左右的墓葬。
墓内尸骨的头均是朝向南方或西南方,绝大多数是仰身直肢葬。通过对这些尸骨进行鉴定后得知,死者年龄一般在30至40岁左右,并且男性居多,而老人和小孩儿却很少。
几天后,墓主人的尸骨终于被找到了。在对尸骨进行了综合分析后,专家们发现墓主人当年极有可能是战死沙场的。联想以往对罗家坝遗址的发掘,墓主人也多是被兵器所伤,这显然与以往其他地区巴人墓葬有着明显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33号墓葬的发掘中,绝大多数的墓葬中都有尸骨和数量不一的随葬品出现,但这其中却另有四座发掘出来的墓葬,竟然是空墓。这一发现起初令专家们不解,但是很快这个疑问便得到了答案。
专家分析,当年在巴人将士出征前,这些墓葬就已经修好。一旦他们中的有些人为国牺牲,他们的遗体一定是由生者带回来将其安葬的。而那四座空墓,则有可能是预先挖好却因故未能使用而多余出来的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