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古代巴国遗址探秘(3)

2011-01-19 11:44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针对罗家坝遗址中的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们提出了疑问:罗家坝遗址的墓葬分布密集,出土了大量巴人尸骨和兵器,其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墓葬内也多是一些
针对罗家坝遗址中的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们提出了疑问:罗家坝遗址的墓葬分布密集,出土了大量巴人尸骨和兵器,其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墓葬内也多是一些被砍杀、被箭簇所伤的士兵。那么,这种种迹象能否表明,罗家坝在当年曾经是一座经历过多次激战的古战场呢?
 
自战国中期开始,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而今天的重庆,在当时作为巴国的都城所在地,更是成为巴楚战争中,巴国的军事基地和重要的军事据点。
 
昔日里楚地的大米、巴地的食盐、古老的巴歌楚韵,渐渐地被巴楚两国频繁的军事冲突所取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曾经一衣带水、不分你我的昔日盟友转而刀兵相见了呢?
 
在中国三峡博物馆里有一个由上百个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陶罐所组成的展区,层层叠叠的陶罐排列出一个庞大的阵容。实际上,这些陶罐来自重庆忠县的中坝遗址,考古学家将它称为圜底罐。
 
有专家回忆,在当年发掘时,这种圜底罐层出不穷,后来挖出来的圜底罐竟然堆成了山。如此多的单一种类的器物堆积,证明它们显然不是生活用具,而应当是用于某种生产活动的器物。
 
这些陶罐正是巴人熬盐用的工具。考古人员在中坝发现了东周时候的一个制盐工厂。无疑是巴人最早发现并开发了这里的盐泉。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三峡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发达的盐业。盐几乎成了巴人生活的主要部分,而繁荣和战争也由此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
 
公元前377年,巴人迫于楚国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再次开始了一个民族的辗转迁徙,随后进入到四川盆地。
 
巴人在进入蜀地后,很快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在长期的相邻共荣且共同抵御外敌的前提条件下,巴蜀两国开始结盟抗楚。但随后不久,这种联盟在秦人统一中国的铁蹄下,被再一次地打破了。
 
古老的巴人民族留给了世人太多的想象空间。而多年以来,考古发掘的成果还是大大丰富了巴人的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三峡库区的文物抢救工作以及众多巴人遗址的考古发掘,给许多难以破解的巴人之谜找到了相关的答案。
 
有专家认为,一个曾经在长江沿岸生存了数百年的国度,产生过一代又一代的巴王。而经历过多次民族大迁徙的巴人,在战国后期,由于受到秦楚两国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其中的一部曾落脚于此,最后是在这里归于消亡的。
 
自发掘以来,除同时发掘的其他几座墓葬,考古人员仅在33号墓中就发掘出200多件珍贵的文物,这其中大部分是铜器。这些铜器大多分布于墓主人的尸边以及头足两端。与铜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陶器、骨牙器和玉石器等等。
 
这些出土器物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外观形制上,都体现出巴文化的典型性和多元性。过去,传统意义上认为偏远落后的川东地区,是不可能出现这样丰富的巴人遗存的。然而,眼前的这些发现的确令人吃惊,这表明巴人在当年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极为紧密的。
 
在33号墓中,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件镂空青铜器的残器,造型和镂空工艺和三星堆的器物非常相似。对此,他们也试图把它和三星堆的起源和消亡联系起来。如果能够证实这件器物确实和三星堆有关系,那就说明三星堆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向周边流传,这对揭开三星堆的消亡之谜无疑又会增加一条重要的线索。
 
虽说今天的专家们仍旧对那些神秘的巴人符号,对巴王国与周边文化的界定,还存有不同程度异议,但我们仍然相信,这些曾唤起一个民族几代人前赴后继、甘愿为国牺牲,同时充满着神奇力量的符号,一定能为我们带来一个个来自于远古的心声。
 
聆听这些声音,我们仿佛看到江面之上、峡谷之中,一个个巴人的先民们正朝我们走来。放轻你的脚步,跟随他们就一定能够踏上那条通向故国的探索之路。
(责任编辑:洛阳铲)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