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赵卿春秋大墓,文物精美墓主身世迷离(3)

2009-06-22 16:53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佚名
从今日科学之发达看,这只是小事一桩,但在2500年前,地球上只有少数几个文明古国,大多数地方的人类尚处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这一发明又是多么

从今日科学之发达看,这只是小事一桩,但在2500年前,地球上只有少数几个文明古国,大多数地方的人类尚处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这一发明又是多么卓绝而有功于人类社会。想到这里,大家无不赞叹古人的聪明智慧,他们竟能将一件实用炊具做得如此精美绝伦。

据考证,烟囱在欧洲的出现,距今只有千年历史而已,若这考证无误的话,可以认为这虎灶的烟囱(筒)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青铜烟囱,堪称为世上烟囱之祖。中国青铜文化时代历两千余年,留下的青铜器以千万件计,这件青铜虎灶却是独一无二的,为中国古灶之绝品、国宝之精华。

“唉呀,这座墓简直就是一座春秋时代青铜器宝库!”墓室东部还出土了几件铜胎薄如纸片的青铜器,且有生动细腻的图案,它正是采用了一种新工艺——锻打成型、线刻花纹,比过去青铜铸造纹饰前进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咦,这三件青铜器又是什么呢?高约20多厘米,看上去像圆桶,口径大小不一。专家最后认定,这正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青铜量具实物,属于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物。

“一般在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中,都会有殉人,那这座也不例外吧。”发掘还在继续。

果然,殉葬者出现了。有关专家对其骨骼、牙齿分别做了鉴定,除棺上放有乐器的殉人为男性青年外,其余三个都是青年女性,都有简单葬具和随葬品,且都置放在墓主人的身侧和脚下。

“应该不是普通的奴隶吧,这几位女士大概是墓主人生前宠爱的侍妾、奴婢,至于那位男青年呢,可能就是乐师了。”众人这样想道。

可是,在这么多随葬品中间,却始终没有看到任何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物件。

青铜戈铭文藏玄机  墓主人名字叫“赵孟”?

清理完大型随葬品,该发掘墓室正中的椁室了。椁内含几层套棺,棺木早已腐朽成灰,只能根据其痕迹和铜质棺环的位置判断:棺为三层。由内至外看,第一层棺两头各有2件带铺首的铜棺环,并不断发现碎漆片,上着彩绘,而在第二层、三层的棺痕两侧,同样发现大量碎漆片。

尽管无法再让它恢复原貌,但从斑驳的漆片和棺木轮廓上,大家仍可以设想到它的精细做工。

只见,墓主人头向东,双手置于腰部,仰身直肢卧于棺内,口中含着玉,头两侧和身体表面饰有各种玉佩以及水晶珠、金带钩,身下朱砂铺底,极为富丽奢华。光他身上的佩玉就有110多件,主要有璧、环、璜、珑、琮、璋、玦、圭、料珠、玛瑙、水晶器等。在这些玉佩中,雕琢最为精美的是龙形佩饰,或俯首蹲坐,或俯首弓身卷尾,或平视翘尾。可以看出,其玉器制作工艺是十分高超的,显示了春秋末年晋国琢玉高超的技术水平。

古人云:“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墓主人全身佩戴金玉,也是希望避邪和保护尸体。再者,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玉代表着仁、义、乐、忠、道,是君子必须具备的,便以佩玉来洁身明志。成组的玉佩还具有两种重要功能,标榜君子要“节步”,走路温文尔雅,才会不发出杂乱无章的碰撞声,同时也能告诉人们有人来了,表明君子来去光明。因此,周代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规定。

在其腰部,出土了4把形制相似的青铜剑,剑身修长,其中两把尤为精致,饰有乳白色玉雕,剑鞘中部还有供佩剑专用的玉珥,也是洁白无瑕的玉雕,镂刻着猛兽吞食的图案。它们虽然被埋藏了两千多年,但剑刃依然锋利,也许正是墓主人生前的心爱之物吧。另外,墓主人身边还陪葬着许多其他兵器,如盾、矛、箭头等等。

然而,因岁月的侵蚀,早已让其骨骸朽化成粉末了,只剩下一小部分头骨、股骨、盆骨等碎块。所幸,还残留着几颗牙齿。

突然,在内棺和第二层套馆之间,队员有了意外发现,这是4件与众不同的兵器。“快看,这件青铜戈上刻着字呢!”随后请来专家辨认,上面确实刻有铭文“赵孟作御戈”五个字,当是墓主人生前自用的兵器。

这一关键证据是否说明,墓主人就叫“赵孟”?是否与春秋时期的晋国赵氏家族有关呢?

同时,墓内出土的青铜礼乐器,无论从铜器形态还是纹样风格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典型的晋国器。而且,有的铜器器形和纹样,都能在侯马晋国铸铜遗址内找出同类陶范,简直如出一辙。所以,专家认为,完全有理由可以说这些随葬的青铜礼乐器,绝大多数就是侯马(晋国春秋晚期都城——新田)官营铸铜作坊所造,而后运至晋阳入葬的。

据史书记载,春秋晚期“晋国之政将归六卿”,而六卿之中,又以赵、韩、魏势力最强,从公元前497年起,赵氏又把持晋国国政达23年之久,权势显赫。那么,是谁能把大批的青铜礼乐器由侯马运至晋阳呢?恐怕又非赵氏莫属。

《周礼》规定,从周王到大大小小的贵族,死后埋葬所使用的棺制,必须与其生前的身份地位相等,也就是天子之棺四重,天子以下的公侯、卿大夫所用棺数依次类减。依此规定,像“赵孟”这一级别的卿大夫级贵族只能用两重棺。但是,春秋时期的僭礼越制现象非常普遍,各诸侯国的卿一般都使用诸侯之礼。赵卿中所使用的三层棺正是僭越礼制的反映。

之后,专家对墓主人的骨骸进行了研究。经过化验分析,结论出来了,墓主人是一老年男性,年龄在70岁左右。但是,依然无法证明这位神秘尊贵的老者身份。“赵孟”,并非一个人的名字。

因为,古时候子女中居长者,即称“孟”,也称“伯”,无论是谪长子或庶长子都可以用同样称呼。根据这一线索,查阅相关史籍,专家发现,在晋国历史上的赵氏家族祖孙数代中,前后共有五位“赵孟”,皆任晋国正卿,即赵盾、赵朔、赵武、赵鞅、赵无恤。那他们中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墓主人呢? 大家依然不得而知。

与此同时,当清理到墓底时,在大墓东北8米左右,队员们又发掘出一座车马陪葬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分为车坑和马坑,有44匹战马骨骸和保存尚好的17辆兵车。其中只有一辆圆形舆车,它精巧豪华,样式也很罕见。这会是主人的座乘吗?

战车马队豪华气派  却因施工被迫切割

在这座车马坑中,车为木质结构,车轴之上附有车厢,可以看出属于实用的木车,但木质早已腐蚀成灰,仅剩黑灰色遗痕或漆皮碎片,并变成了“土车”。木车全部有漆绘,许多车出土时还保存鲜艳的色彩,赭红色漆底上绘制有黑、黄两色相间的几何形图案。

这是因为,木头腐烂后形成“中空”,细土慢慢渗入,最终将原来的木质车身置换成了土质车身。经过仔细清理,这些遗迹完整而清晰地保存了下来,以使世人目睹春秋时期木车的模样。那么,它们为何都没有变形呢?

原来,当时所有车辆都置放在轮槽中,车辆紧贴在坑的底部,而且人们在掩埋时经过夯打填实,才保证了木车的主要构件至今没有变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