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赵简子肇建晋阳城
按理说,赵简子只是晋国的大臣,但是为什么他能享受如此丰厚的随葬品呢?这又引起人们的深思。
从墓葬规模和出土礼器、乐器、铜戈、车马坑等方面分析考证,专家推断出这座春秋大墓的主人正是当时晋国执正卿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假如他20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当在晋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左右。
你若翻开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左传》和《史记》,便会看到,对于赵简子在春秋晚期的所做的事情,都有相当精彩的描写。在《史记·赵世家》中就有这么一句,“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侔,即“相等、齐”的意思。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这个寓言故事吧,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善战的将军追赶恶狼,恶狼在逃亡中遇到了一位心地善良、良莠不分的东郭先生,东郭先生救助了恶狼,事后它却反目为仇,要吃了东郭先生……最后这位将军及时赶到,杀死了恶狼。你知道吗,故事中那位将军就叫赵简子。
赵简子继承卿位后,随着势力的不断延伸,为了建立一个稳固的后防,准备修建晋阳城,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董安于。这一时间,应该就是2500多年前,也由此开启了太原城的历史。
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水,远离晋国其他五卿的势力范围,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董安于修建晋阳城时,采用板夹夯土这种既简便又先进的建筑技术来圈筑城墙。城内建筑用铜柱替代木柱,用荻蒿等坚韧植物做墙骨。
晋阳古城,作为晋国北部的重要城邑之一,正是赵氏宗族早期的食邑和权力的中心地,在赵氏宗族的历史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你知道这座古城的遗址现存何处吗?它就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附近,位于赵卿墓南3公里处。
古城平面近似矩形,西城墙位于今晋祠公路东侧,北城墙座落在风雨沟北侧,西南城角位于今南城角村,西北城角在今城东角村(注:城东角村因上世纪50年代挖晋阳湖而南迁至此地)。城区包含有今晋源镇、晋阳堡、古城营诸村。南城残墙长600多米,宽20米,西城墙长约2700米,北城墙长约4500米,东城墙和东南城角已毁。 目前,在地面上仅能见到残存的西城墙,长约900米,高出地面有7米。其他部分城墙仅保留有城基,还有一部分已毁。
这座城池历经数代,自春秋时期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7年)起,至唐代止,历代均为繁华的城市,曾是公元4世纪北齐别都、唐代北都、五代北汉都城,是北方重要的边塞城市,直到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平北汉时,才将整个晋阳城毁于战火,彻底破坏,易地建城,北迁20公里到唐明镇,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太原城。
从古城西边的乱石滩,沿吕梁山余脉的西山麓,往北10公里,东西宽1.5公里的范围内是一处历夏代、东周、汉、唐、宋、元的古墓地,与古城相距不远,与其始建、繁荣、毁灭的年代相吻合。这说明,它是晋阳古城的墓地。在这片墓区内的金胜村、冶峪一带,属战国古墓群区,方圆约4平方公里,其中金胜村西就是赵氏家族墓地所在地。
那么,这位晋阳城肇建者向我们展示了赵氏家族怎样的雄风呢?
赵简子凭借坚固城池,扩充军队,南北征战,多次主持盟誓活动。他联盟魏、韩、知伯,孤立了范、中行二卿。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铁(河南濮阳)之战爆发,赵简子奋勇杀敌,取得决定性胜利,范、中行二氏从此衰落下去。
之后三年内,赵简子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伐卫国,围中牟,最后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于是,赵简子的领地从晋阳扩大到邯郸等地。
这是晋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晋国由六卿掌权转变为四卿掌权,后来知伯、韩、魏三家联合围攻赵襄子(赵简子的儿子),曾引汾水灌晋阳城。在这次战役中,知伯被灭亡。
可以说,赵简子是晋国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他的一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他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实质已处于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而他采取了革新措施,使赵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增强。赵襄子正是在继承其父改革的基础上,争取民心,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终于同韩、魏一起灭掉贪得无厌、刚愎自用的知伯,才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
如此说来,正是赵简子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基础,奠定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争霸格局。
最终,一代枭雄赵简子还是化为尘土。晋定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77年),叱咤风云的赵简子故去了,活了70多岁。2000多年后,这座保存完好的奢豪墓葬终于又见天日,让后人看到了他当年的奢华生活。
赵卿墓出土了各种随葬品3000余件,包括青铜、黄金、玉石、骨器、陶器、兵器、量具和生活用品。其中尤以著名的“鸟尊”等青铜极品和大型车马坑最为珍贵。青铜器多达1690件,约占出土总数的40%多,为晋国罕见的艺术瑰宝。由此可看到赵简子奢华的生活场景,闻到晋文化雄浑豪迈的文化气息。
因此,山西太原赵卿墓与大名鼎鼎的四川三星堆、陕西兵马俑和法门寺地宫、湖南马王堆、广东南越王墓等一同,被列为“198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现为研究晋及三家分晋前后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赵卿墓上承春秋,下启战国,处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对于研究东周特别是晋国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
从侯马盟书现有材料分析,其中宗盟类的有514件,另外还有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
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不管赵简子及其同党如何反复举盟,信誓旦旦,但利益的血腥争夺是统治阶级的本性使然,一到面临利害权衡时,他们就会背信弃义,反目成仇。韩、赵、魏与知伯四卿消灭范氏、中行氏后,四卿内部便再起纷争。其实,正由于道德沦丧,出现大量背信弃义的言行,才需要盟誓来约束,这就不难理解侯马盟书何以出土达5000件之多。据统计,参盟者有152人之众这样大的规模,而且有许多反复举盟的现象。
“侯马盟书”出土,其意义非同小可,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批官方文书实物标本之一,也是最早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实物证明,史料及书法价值都很高,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研究晋国历史以及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有重大意义。1995年,它被评为“建国以来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可见其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今也成为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