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仰韶文化遗址:中华文明之源,华夏民族之根(3)

2009-07-09 15:1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仅仅两年后的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国家文物部门对河南陕县庙底沟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共探挖

仅仅两年后的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国家文物部门对河南陕县庙底沟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共探挖280个四米见方的探方,考古人员发现,庙底沟的房屋也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屋内有一保存火种与取暖用的圆形火塘,和半坡遗址非常相似。另外他们还挖掘墓葬156座。

和半坡类型彩陶多鱼纹不同的是,庙底沟出土的陶器多以黑彩绘玫瑰花瓣纹和弧边三角纹为主。但两个遗址都出土有一种特殊的器物,这就是小口尖底瓶。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更多的仰韶文化遗址陆续被发掘了出来,目前这些遗址已多达5000多处,这些遗址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考古学上把这2000年的漫长历史通称为仰韶文化时期,而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庙底沟遗址则代表着仰韶文化中晚期类型。甚至有的学者明确主张半坡类型对应炎帝时代、庙底沟类型对应黄帝时代。

在挖掘的5000多处仰韶遗址中,绝大部分为庙底沟类型,这也说明在仰韶庙底沟文化时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扩张。

通过考古挖掘,庙底沟文化的传播方向也渐渐清晰起来。经过碳14测定,证明安特生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变种和发展。庙底沟文化彩陶传播到青海、甘肃一带以后,经过发展,过渡到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在庙底沟彩陶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绚丽多彩。

这说明在汉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前,连接西北与中原之间的文化通道已经形成,这个通道所发挥的作用,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时代,只不过不是像安特生所说的由西向东,而恰恰是由中原向西北地区延伸。

在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自然也就成了历史的烟云。

但还有一个现象也让考古学家着迷,那就是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周边,中华先祖们不约而同地迸发出了旺盛的创造力。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根据不同的文化面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已经有数十种之多。

但让人奇怪的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些文明都断裂了,有的甚至不知所终。

庙底沟文化强力扩张的过程,正是周围这些文明逐渐衰落并向中原汇聚的过程,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北部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这一广大的地区都发现过具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

那么,庙底沟文化如此扩张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为什么在仰韶时代会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2002年,国家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目的就是进一步研究华夏文明孕育的过程,回答这个问题。

探源工程证实,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国几大河流域的古文明大多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方向,向中原文明靠拢过来。这说明仰韶文化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并在后来发展为夏商周文明。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并不是,比如从农业一开始就形成,它实际上是我们有一位老先生叫苏秉琦他称为满天星斗,就是文明的火花在各地都有,它在闪烁,但是最终所汇集到中原进入到王朝文明的阶段。

苏秉琦先生还认为,中国人称自己为华人,根源就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图腾,“花族”就是华族,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自称华夏民族的由来。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