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征乌桓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军。此后,袁绍实力大减,在与曹操争锋中接连败北,不久就因承受不了战败的打击吐血而亡。公元205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曾经得到袁绍善待的乌桓人收留了两个人,并且出兵攻击曹操的部下鲜于辅,要为袁绍报仇。
早在曹操进攻困守南皮的袁绍长子袁谭时,乌桓就有攻击曹军的意图,曹操对此非常记恨。现在袁尚、袁熙躲在乌桓的羽翼下,就成了曹操讨伐乌桓的直接导火索。北征乌桓对于曹操来说是势在必行了。
早在公元206年,曹操就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以便于运粮北上。在北上之前,曹军将领提出异议,认为袁尚、袁熙已不足为惧,如果举兵讨伐乌桓,躲在荆州的刘备很可能劝刘表趁虚进攻许都,导致曹军腹背受敌,进退不得。曹操的谋士郭嘉则认为:乌桓自恃地处边远,肯定不会做防备,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获胜。袁氏家族经营河北多年,施政比较仁慈,河北百姓对袁家有感情;而袁氏家族与乌桓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一旦放过袁尚、袁熙,等到他羽翼丰满,百姓与乌桓一起响应,再想制住他就难了,所以一定要斩草除根。至于刘备,刘表多疑,必然不会重用他,根本不用担心。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北征乌桓。
公元207年,曹操带着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郭嘉等人,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蓟县),兵临塞口,准备经滨海道进攻乌桓人的柳城。大军就要启程之际,大雨却连绵而至,道路不同,进军时间一拖再拖,从五月份一直拖到了七月份。此时的乌桓早已经得到消息,有了准备,想趁其不备而偷袭已经是不可能了。这样一来,曹操似乎只能退军,无功而返了。
如果此时退兵,前功尽弃,以后曹操未必有机会在段时间内再组织一次对乌桓的进攻,而乌桓铁骑也会频频骚扰幽州,让曹操的后方永无宁日。等袁氏兄弟恢复了元气,曹操的命运就不可知了。
曹操当然明白后果,不会轻易撤军。很幸运地,他在徐无山遇到了当地的“地理通”田畴。田畴给他指点了另一条攻取乌桓的道路——卢龙塞。
自古以来,从河北到辽西有两条路。最著名的一条就是曹操本来要选取的滨海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辽西走廊”。这条路在东汉时期是通往辽西的主要通道,但交通条件非常恶劣。天气好的情况下,还能便于行军,一旦遇到大雨,这条路就成了泥泞不可行之路。另一条路就是卢龙塞。这条路就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
西汉时,汉军与匈奴在右北平一带长年作战,卢龙塞还很畅通。但东汉年时期的两百年间,条路人迹罕至,杂草横生,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行,是一条没有路的路。若不是田畴指点,没人能想到从这条路出塞。
卢龙塞这条路无疑是艰险的,但至少比大雨中的滨海道好走得多。
公元207年七月,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抛弃辎重,命田畴为向导官,率领轻装部队从无终出发,千里奔袭。临走前,曹操命人在滨海道旁立碑刻字,声称:这次夏季进攻因为道路不通暂时作罢,等秋冬集结雨水少了再进军。乌桓得知碑文,以为曹操大军真的退去了,渐渐放松了警惕。
在田畴的指引下,曹军从卢龙塞出关,一路逢山开路,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200里的白狼山附近。直到这时,袁氏兄弟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得到消息,仓猝集结数万骑兵迎敌。
两支只顾低头行军的军队在白狼山意外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