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建立了一套以土地世袭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巴王是国内最大的领主,拥有最高军政权力,直接统治其中心地区。巴王任用各级贵族为卿大夫,分封于王国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赐给他们作为采邑,命令他们镇疆土、按职纳贡和从军出征,成为巴王统治各地的支柱。
巴王是国内最高军事长官。西周春秋时代,巴国对外作战,均由巴王亲自统率军队,各级领主的武装,也都听从巴王的统一调遣。巴王还把自己的宗室子弟派往边境要地,屯驻重兵防守。战国时代,巴国在军队中设置了将军,在巴王的指挥下,统兵作战。将军的设置,表明巴国的军事系统和行政系统已经分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兵制。
巴国的政治机构和职表况,史籍记载不详。目前仅知卿在巴国职官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尤以上卿最为显赫,卿大夫也是地位显要的重臣。在对列国事务方面,设有专门负责聘享之礼的“行人”。
在巴国疆域内,除巴族外 ,还生活着众多不同族属的氏族和部族,其中主要有濮、宗、苴、共、奴、�、夷、蜒 及充、鱼、夔、彭、巫等部族,他们有的是土著,有的是迁徙而来。濮,商周以前已有部分居住在川东地区,和宗一样应是土著。苴,活跃在葭荫(今广元)一带,或与巴有一定关系。共,即庸人后裔,原在 川鄂交界地区。奴,既春秋时代被楚灭亡的卢人后代,本在汉水中游西岸活动。�,居于溪谷。夷,为执弓之人。蜒,出自南蛮,为水居鱼猎的部落。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廪君蛮,原居武落钟离山(在今恩施,长阳间),是夷水(今清水)流域的最大部落,以水居射猎为事,习乘土舟,使用陶器,崇祀白虎,其社会处于家长奴隶制阶段。巴人进入夷水流域时,与之结盟,一同进入川东地区,成为巴国内较有影响的部落。
殷商中叶,商王武丁的时代,殷商不断对外用兵,讨伐四方部族、方国,以扩大版图。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曾率大军进入沔水(今汉水)一带,同巴人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巴国最后战败,被迫向殷王朝纳贡服役。
殷朝末年,巴人因屡遭殷商的侵扰掠夺,参加了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在牧野之战中,巴国士兵为讨伐军前锋,所有战士奋勇争先,歌舞而进,成为武王伐纣的主力部队之一,对倾覆殷商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巴国国君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首领称巴子。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春秋时代,巴国与秦、楚、邓、庸等为邻。这时,楚国已在南方崛起,巴开始受到楚国的控制,一度与之结成联盟。但是,把国人显然不愿意受人挟持,虽然表面上承认楚国的宗主国地位,但一有机会便起来反楚。
不仅与楚国有理不清的恩怨,巴国与相邻的�(yōu)国、邓国、申国、庸国也都发生过战争。
战国中叶以后,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开始了经营西南的事业。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今陕南、湘西、川东、黔北的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
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巴国发生内乱,将军蔓子许诺割让三城给楚国,借楚军平乱。巴国内乱被平定后,楚王派使者要求蔓子兑现承诺。蔓子回答说:“多亏你们楚国的帮助,巴国才得以消弭灾祸。楚国的帮助,应该割让五座城才足以报答。但是,国土岂能割让呢?为了谢罪,你把我的头拿去献给楚王好了,城是一座也不能给的。”于是,蔓子拔剑自刎,将头留给楚国使。楚王非常感动,厚礼安葬蔓子的头,巴国人也隆重安葬了蔓子的身躯。
楚威王时(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国又派将军庄�(jué)领兵循江而上,攻略西南,很快占领了巴国的军政中心枳以及江州。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下,巴国国都不断迁徙于枳(今涪陵)、平都(今丰都)、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之间,最后迁都阆中(四川省阆中市)。这时,巴国仅剩下今川东北一隅之地了。
公元前316年,巴国与古蜀国之间发生矛盾,巴国向北方的秦国求救。秦惠文王决定趁机灭蜀,遂派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统率大军南下伐蜀。灭掉蜀国后,秦军接着进攻巴国,俘获巴王,把巴国也灭掉了。
巴人,你来自何方
人们对“巴”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有的则将“巴” 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或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