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石刻精品

2009-07-23 15:02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石碑和石刻的流传,填补了人类记忆的空白。它们不再是普通的石块,而已成为凝固的历史。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北方乡村,传说是明朝名臣于谦的后代为了避难而建造的。村里大多数人家姓于,村子就叫于家村。村民的日子过得悠闲自得,平日里也没有外人来打扰。但是,这个村子在中国北方却很特殊。石板路。石房子。墙壁上的拴马桩。石磨、石井、还有石水槽,至今仍旧是村民洗衣服的地方。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于家村属于中国河北的井陉县,被称为石头村。全村一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板街道3700多米,石井窖池1000多个,石碑200多块。

于家村在中国是一个特例,和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人很少用石头建筑高大的房屋,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中,生活中的石头建筑是长满青苔的石阶梯、湿漉漉的石板路,还有一些石桥。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石头曾是人类最亲密的伴侣和最重要的工具。石头作为人类主要工具的时间从距今100万年开始,一直延续到距今4000年前。

后来,随着铜矿石和各种金属的发现,更为锋利和坚固的金属器具开始进入历史,石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产活动。但人们对石头的兴趣没有减弱。石头承载的文明随着长长的岁月印记流存至今,成为中国人追寻古老梦想的重要依据。

在成都的金沙遗址,考古专家们对出土的这些石雕产生了极大兴趣。它们被雕成人或动物的形象,可能用于祭祀活动。这表明,在古老的蜀王时期,原始先民已经赋予了石头超出实用工具的意义。

因为来自大自然的石头,有着坚硬的质量,它能替脆弱的生命记录下印迹,保存住我们曾经的所思所想。巨大的石块寄托着人们共同的希冀,大量的建筑、陵墓、雕像同时出现在东西方古文明中,各自形成独特的石雕风格。相比之下,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使用木头,不仅生前用来修筑房屋,死后也当作安身之处。偶尔有达官贵人在死后住进石头的房屋,那是为了求得稳定和安全。

西汉时期有些王公开山为陵。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就是在天然山体上开出了两个巨大的洞穴。但放置尸身的棺材大多数还是用木材制作。在唐代,有些贵族却突发奇想,为自己做起了石头棺材。

石棺的主人叫李寿,是唐代的一个贵族,在生前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死后的石棺却成了中国石雕的代表作。石棺用八块厚石板和八根倚柱构成,外壁上浮雕着文武卫士、侍从和神仙,内壁上刻着乐舞、侍从人物和十二生肖等等,雕刻工艺精到,形象生动活泼。

但是,石棺在中国并不多见,古代的中国人更多地赋予石头另一种意义,这些特殊的石头几乎无处不在,伫立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石碑是中国最常见的石刻作品。

中国石碑的起源却和丧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石头上刻上死者的名字和生平,放在坟墓前,墓碑就产生了。古代的墓碑在两汉时期十分流行,因为汉代实行厚葬,王公贵族们甚至每年要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来修建墓葬。树碑立传这个成语就起源于那个时代的奢靡之风。汉代结束后,新的统治者严厉禁止铺张浪费,甚至不允许在坟前树碑。

变通的结果是出现了这样的东西,它们叫做墓志,上面写上墓主人的功绩和生平,这些文字就叫墓志铭,虽然后代又重新起用墓碑,但是墓志铭也保留了下来。

乌龟是中国人的瑞兽,代表长寿。放置石碑的基座就是一种乌龟形象的怪兽,但是它的身世似乎更加崇高,据说这种怪兽的名字叫赑屃,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力气很大,所以就让它专门来驮石碑。

而在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国,石碑的基座却是这样的形象。既像人,又像野兽,还有男女性别之分。男性石雕面部浑圆,颧骨高突,嘴里伸出獠牙。碑座背面刻了六个汉文,是工匠的名字:“砌垒匠高世昌”。女性石像乳房下垂,半握着双拳,手腕上套着双环。这种浑厚朴实的石雕,典型地反映了西夏民族的审美趣味。

遗憾的是,在西夏王陵,除了保留下来的一些基座,上面的石碑都已不见踪影。留下的是无数的残片。西夏王国建立于公元十一世纪,十三世纪被蒙古人毁灭。当年蒙古人入侵后,烧毁了西夏王陵。在残留下来的石碑残片上,还能辨认出西夏文字。它们是根据汉字创制的,后来成为死文字。西夏王国也因此罩上了神秘的面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