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还有石碑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甘肃武威一带曾经是西夏王国的领地。清朝时,一位学者来到武威的大云寺游览,发现院子里有一座碑亭被砖块砌满。僧人告诉他,里面藏着一块不吉利的石碑,一旦出世,就会带来灾难。在学者的再三要求下,砖块被拆掉,秘藏的石碑露出了面目。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西夏文字碑,一面是西夏文,另一面是汉文,每面大约一千八百多字,内容涉及西夏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成为研究西夏王国的宝贵资料。一块石碑为一个曾经遗失在历史深处的王国找回了昔日的踪影。
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里展出各种各样的古石碑,这些石碑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墓碑。中国人用石碑来纪念所有值得铭记的人物和事件,让后人永远不能忘记流逝的往事。皇帝的御碑还要修建一座专门的亭子,叫御碑亭,以加深人们对这些文字的尊重。
这块一千多字的石碑记录了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传入中国的往事。碑文上说,公元635年,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来到西安,唐太宗特许他建造景教寺院,景教因此在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这段历史在史书中根本没有提到,石碑被发现前,人们从来不知道基督教早在唐朝就曾在中国流传。一段早已被遗忘的历史靠着石碑的坚毅特性而得以保存。
在镇江的碑林博物馆也有一件镇馆之宝,这块石碑被誉为“碑中之王”,叫《瘗(音“义)”鹤铭》,是古代一个文人为家里死去的仙鹤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年代和作者都已经无从考证。五块碎裂的石头曾是一整块天然的石壁。也许是因为仙鹤属于大自然,所以主人把碑文刻在了山上。在山体上直接刻文记事,叫做摩崖石刻,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
这是一座被称为“天下第一山”的名山。虽然主峰海拔不过1500多米,但山势雄奇,山峦叠起,主峰突兀,气势非凡。这座山的扬名并不仅仅因为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泰山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含义。泰山是中国古代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从夏、商时代开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历史上一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多处古建筑群,1696处碑碣石刻。
有些山体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各个朝代、不同书法家的文字,成为泰山的一处风景点。在泰山石刻中,最早的作品是秦代的刻石。在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厚0.9米的石碑,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人们曾作多种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但是也有人推测,这块碑可能是汉武帝立的。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古代皇帝刻碑记事的风尚确实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这石碑镌刻着秦代丞相李斯的篆书,虽然多年风雨剥蚀,如今只剩下七个完整的字,“臣去疾臣请矣臣”,意义也不得而知,但这块刻石被称为“小篆鼻祖”,堪称稀世珍宝。经石峪是泰山石刻中最著名的一处。在两千平方米大的石坪上,刻着隶书《金刚经》,字径50公分,笔锋遒劲有力,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过1400多年的风雨剥蚀,还保存着1043字。这是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撰书的《经泰山铭》,被称作唐摩岩。
当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不幸遗失后,石碑和石刻却因为更容易被保存而幸运地流传下来,填补了人类记忆的空白。 一场血腥的战争,一个逝去的伟人,一件已被遗忘的往事。它们不再是普通的石块,而已成为凝固的历史,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希望,承载和延续着人类的文明。
随着岁月的流逝,石碑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几乎成为了仅次于纸张的记录工具,挺立在各种场景中。这个中国最大的碑林博物馆,不仅是历史学家的钟爱,而且也是书法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汉代的石碑,由于当时造纸术还不发达,所以很多前人的墨迹就要依靠石头,才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