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代,陶器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绿釉陶器的出现。绿釉陶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作为生活用器出现在北方中原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陶器的器形和制作出现的多样化向我们展现出汉朝的人们,在战后向往平静安逸生活的图景,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釉陶的生产日益增加,到东汉达到顶峰。
汉代釉陶中的珍品莫过于铅绿釉陶器,古玩行称为“银釉”、“银裹”。在古代就有“汉器普品十件不抵银釉一件”的说法,可见其珍稀与贵重。铅釉陶也称绿釉,这种陶器表面的釉是低温烧成的绿釉,这种绿釉由于含铅量很高,有的经过长时期掩埋在墓葬里,里面的铅从釉的表面溢出,变成了银白色,这种釉色就是人们所说的银釉。
唐三彩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铅釉陶器,它以绚烂的色彩优美的造型为世人所惊叹,人们折服于它的流光异彩。在唐三彩中最为常见的是马的造型,马的造型也是唐三彩中表现最为成功的题材,唐人爱马,当时的养马业十分发达,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品种,这种对马的喜爱,也为唐代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陆明华介绍说,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的长安城里,当时马匹是非常多的,另外长安城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窗口,它是一个大都会,丝绸之路那个时候通过这条路,大量的中国的丝绸、陶器、茶叶和其他的物品运往外部世界,所以,马和骆驼在那个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骆驼作为沙漠之舟,很多运输任务都是由它来担任,所以在唐三彩中间出现了大量的骆驼和马。
相传唐三彩来自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国人从波斯将唐三彩所用的钴等原料运往大唐,烧制三彩陶瓷。花红柳绿,再加上一味白,热闹又不失雅致,正是盛世帝国的偏爱。其实,三彩不过是虚指,实则五彩缤纷,但又不单单靠色多而取胜,巧妙的是施釉的工艺,匠人更像是艺术家,让釉色流淌交融,用的完全是国画中晕染和泼墨手法,染得微妙,泼得潇洒,花团锦簇,一派盛世气象。
唐三彩中各种绚丽的釉色,是由于不同金属之间在烧制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铜元素呈现绿色,铁元素呈现黄色,锰元素呈现紫色,古元素呈现的是蓝色。
唐三彩器类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三大类:人物俑,日用器皿和居室用具无不包括。人物俑有男有女,有文官、力士、有武士俑,有乐舞俑,还有高鼻卷发的胡人俑。动物俑中以骆驼传世最多,还有牛、马、狮、虎及镇墓兽等无不涉及。可以这样说,唐三彩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种类比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丰富。
骆驼载乐俑,把1000多年前唐代乐舞的绚丽风采,重现于我们眼前,从这些吹拉弹唱的乐手身上,人们似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带着异国风情的唐代乐舞的魅力。
三彩双鱼瓶通体施黄、绿、赭三彩,这种双鱼瓶流行于唐代。在古代双鱼象征生殖崇拜,渴望通过崇拜鱼的生殖能力,产生一种功能的转化效应,并且应运诞生了一种祭祀礼仪——鱼祭,用于祈求人口繁盛。女性们在举行仪式后,还要食鱼,以为吃鱼下肚,便可以获得鱼一样的旺盛的繁衍能力。
长期的制陶经验,使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陶器的器壁光洁,如何提高烧制后的硬度,使其经久耐用。陶器的发展在经历了简单的刻画、捏塑、彩绘、打磨和抛光技术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更好的制作方法,用瓷土作原料,用高达1200度的温度烧制,这个发明无疑是伟大的,因为用这种方法烧成的器物质地坚硬而不渗水,表面透明而有光泽,而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结果,就是用这种方法烧出的不是陶而是原始的瓷器。
中国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而青瓷的烧制成功,开始于我国东汉时期,在这个时期大量出现的原始青瓷,为我们展现了汉代烧制工艺的逐步成熟,在东汉中晚期终于成功烧制出胎壁均匀、釉色稳定的瓷器,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使中国成为发明瓷器和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
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明,到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到良渚文化,人们发现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呈多元化的,从河姆渡时期的泥条盘筑陶器到龙山文化精美的蛋壳黑陶,从汉代的气质高贵的铅绿釉陶到唐代流光溢彩的唐三彩,人们发现,在古文明不断被发现的今天,陶器总是最先向今人诉说着祖先闪光的生活智慧和中华历史的沧桑变迁。
在中国典籍中,中华文明一向被形容为“上下五千年”,而仅存的文字记载也只能够将中国文明史上溯到4000年前,随着古陶器的不断被发现,它好比一把开启文明的钥匙,将我们的视线从现代的车水马龙带向更遥远的时代,古陶证实了中国确实拥有超过5000年的文明史。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