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代,曾国只是个附庸于楚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但是和妇好墓相比,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兵器,无论是种类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已经大规模地在一般军队中使用。
当时最重要的远射兵器仍旧是古老的弓箭,但工艺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曾侯乙墓出土的弓箭木制的弓体已经腐烂,但青铜箭镞却保存完好,一共有4500多支,这批箭镞出土时仍然异常锋利,可以轻易地割裂一叠信纸,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青铜中合金配比的成分,使得青铜器具有相当高的硬度和韧性。
在出土的兵器中,有一些是曾侯乙本人用过的,在一件戈上清晰地刻着6个字:“曾侯乙之寝戈”,出土时就放在墓主人的棺材旁,应该是近卫武士拿的武器,这些文字是用错金技艺镌刻的,出土时仍然闪闪发光。
戈曾经是中国远古战场上最主要的兵器之一,它的使用方法是用下刃钩砍对方。杨泓研究员认为,这种兵器的出现很可能跟镰有关系,因为戈的基本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和镰刀比较接近。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民族用镰刀作战呢,在西方的波斯战争的历史里面,波斯大军里有的民族真是拿大镰刀来作战的。
远古传下来的古老兵器矛,仍旧是最常用的兵器之一,它是一种刺杀性武器。矛和戈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武器,叫戟,集合了刺杀和钩砍的功能,在战国和汉代,这种兵器的数量成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强弱的标志,而一种集合了三个戈和一个矛为一体的多戈戟,则是在曾侯乙墓中首次发现的。
无论是戈、矛还是戟,都要装在一个比较长的木柄上,武器的长度一般超过了1米,因此,这类兵器叫长兵器,长兵器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军队的常备武器。
还有一种长兵器叫“殳”,前面是一个带刃的像矛一样的头,后面装有刺球,这种兵器在历代典籍里有过记载,但长期以来人们都搞不清它的具体模样。曾侯乙墓出土的殳终于让人们了解了这类兵器,让人吃惊的是,殳的杆长一般都超过3米,实际上,曾侯乙墓的很多兵器都相当长,似乎不太便于使用。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古兵器选择了看似不太实用的种类呢?专家认为,这些兵器的使用和当时盛行的一种战争形式有关。上海博物馆青铜馆主任周亚认为,有了战争以后,双方的距离拉大了,所以长兵器可能就有了比较多的发展。
车战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曾侯乙墓出土了这样一件物品,头是尖的,很像矛,实际上它是战车的一个部件,作战时,它被安在战车的轴头上,一方面巩固战车的车轴,另一方面用来杀伤靠近战车的敌军。在距离曾侯乙墓800多公里远的河南省,一个考古年代更早的古墓葬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
1989年12月,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湖滨分局接到有人盗墓的举报,他们马上派出警力,秘密展开调查,3个月后,为配合案件的侦破工作,考古人员开始对被盗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
后来证实,这里是公元前8世纪到7世纪左右的一个诸侯国虢国的家族墓地。虢国墓地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了8座车马坑和3座马坑,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群。
随葬车马坑是贵族的特权,随葬车马的数量也因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差别,最大的二号车马坑里埋葬了19辆车和38匹马,最小的只有一辆车和2匹马。所有的马都是杀死后被整齐地摆放在坑里的,车马坑里还有不少狗的骨头,从它们的形态上看,都是被残忍地活埋的,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军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