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战车,是考古学家根据木头腐烂后残留的痕迹,一点点地清理出战车的各个细节复制出来的,在车马坑遗迹中,人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古代车战的情形。
当时的战车一般有一个驭手,还有一个或两个作战的将士,装备的兵器有弓箭和弩等远射兵器,还有矛、戈、戟等搏杀兵器,同时,战车作战时还有步兵配合,叫徒兵。
伟大的诗人屈原曾经描述了大型车战的场面:
手里拿着锋利的戈,身上披着用犀牛皮做的盔甲,敌我双方的战车纵横交错,刀剑砍杀,车战进行时,双方的战车从阵地两边向对方靠拢,距离比较远的时候,双方军士用弓、弩等远射兵器射杀对方。等战车靠近时,驾驶战车的驭手要用非常高超的驾驭技术把战车横过来,两辆战车交错的同时,双方士兵站在战车上,用长杆兵器互相搏杀。
车战作为作战形式是在商代晚期出现的,西周时开始使用4匹马拉的驷马战车,在战场上显示出了威力。到东周时,驷马战车成为各诸侯国军队的标准装备,,战车的数量是一国军力大小的标志大规模的车战,往往有几百辆战车,乃至上千辆战车参战。不过,那时的战车虽然气派很大,却也有着很多弱点,笨重的车身,运转十分不便利,在地形复杂的地方,就更无法施展身手。
而且,实际上的车战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激烈,恰恰相反,是相当克制和礼貌的。
在江河密布的中国南方,战争从一开始就有些不太一样,虽然车战也被广泛使用,但另一种战争形式也同样重要,这就是水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吴越等南方各国日渐强大,建立起了水军,战斗用的船只出现了,最早的战船主要用桨划行,有时辅以风帆。其中最大的长可达24米,配有战斗员41人,桨手50人。
到了西汉年间,水军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与“车骑步兵”并列的程度,汉武帝曾发动过20余万的水军。
西汉时期中国战船的性能已逐步赶上和超过了当时的地中海国家,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15世纪中期。后来,在三国的赤壁之战中,水军的对决成为战争的关键,不熟悉水战的曹操军团被南方水兵打得落花流水,据说当时吴国水军拥有5000艘战船,大型的楼船有5层楼高,可以运载士兵多达3000名。
三国时,中国出现了较为先进的风帆战船,以风帆为主要动力,并辅以桨橹,与桨帆战船相比,风帆战船的排水量、航海性能和远洋作战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曾七下西洋,他所乘坐的最大的“宝”船长约137米、宽约56米,有9桅12帆,装有多门火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帆海船。
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诸侯王促使了中国古代骑兵的诞生,到西汉时期,战车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灵巧的骑兵成为战场上的英雄。
在甘肃玉门关附近,至今保留着一处古老的遗迹,这就是著名的汉长城遗址。实际上,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长城以北是游牧民族的家园,彪悍勇猛的游牧民族经常骑着马冲进城市抢掠,如何阻挡游牧民族曾经是华夏民族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
中国古代兵器的某些关键性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游牧民族的威胁促成的。
在今天的河北北部,曾经有一个并不强大的诸侯国赵国,它的北面就是游牧民族经常出入的地区,赵国不得不经常和马上的民族交战,但是这里的地形比较崎岖,战车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强健的马匹和威武的骑士让笨重和典雅的车战相形见绌。
公元前307年,饱受游牧民族侵袭之苦的赵武灵王开始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他动员赵国的贵族和士兵脱掉长袍,走下战车,穿上长裤,脚登皮靴,骑上战马,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
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诸侯王促使了中国古代骑兵的诞生,到西汉时期,战车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灵巧的骑兵成为战场上的英雄。曾经在远古战场上出尽风头的戈、矛、戟等兵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更加适合骑兵和步兵作战的刀、枪等短兵器成为了军队的常备武器。
残酷的战争催生了兵器技术的发展。在虢国国君的墓葬中,就放着一堆车马器,就在这个车马器堆上,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珍贵文物……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