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吐谷浑率部西迁,他的子孙征服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吐谷浑国受汉文化影响,采用一些汉族制度,其统治下的羌族也自原始社会进入低级的封建社会,少数慕容部贵族与众多羌族部落酋长融合成为一个统治阶级,鲜卑人羌化了。
公元101年(和帝永元十三年),青海烧当羌首领迷唐被东汉兵击败,残众不满千人,一直向西走去,投奔发羌。而发羌正是吐蕃的祖先。
另有一支与吐拨有重要关系的羌族是唐旄,即葱茈(zǐ)羌,也就是前一部书在介绍精绝国时提到的女儿国――苏毗国。唐旄原先居住在天山南至葱岭一带,一部分迁徙到西藏,以逻些(拉萨)一带为中心,占有广大土地。公元568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唐旄遣使朝贡,《隋书•西域传》称之为“女国”,因为唐旄以女为王,风俗重女轻男,男人专管战争,国政由女王和小女王各一人共同执掌。女王死后,按惯例在王族中选出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女王。女王的丈夫号金聚,不参与政事。后来,吐蕃攻陷了唐旄,唐旄人与吐蕃人融合在了一起。
吐蕃史书记载的远古传说称:“在天的中心之上,住着六父王天神的王子弃端己,他有三兄三弟,连他共计七人。弃端己的第三子为弃聂弃赞普。他到下界为人主……做了六牦牛部的王”。根据传说推测,牦牛部与越�一带游牧的羌族部落为同一支系。牦牛部盛强后,分立为六个兄弟部落,弃聂弃赞普是最强的酋豪,又自立一部,并降服了其余六部,六部酋豪被称为父王六臣。另外,又有三个通婚姻的部落,被称为母后三臣。传说中,六父王天神的名字叫做鹘提悉勃野,弃聂弃自称就是天神所生,所以�勃野为姓。赞普的意思是“雄强丈夫”,弃聂弃拥有这一称号,说明他是特别雄强,能够统率六臣的大酋长。弃聂弃时,尊卑之别出现,阶级逐渐形成。弃聂弃以后,子孙世袭赞普称号,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传说在汉武帝时,六牦牛部进入西藏,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定居琼巴(西藏穷结县),冶炼矿石,取得银、铜、铁,又制造木犁,用牛开垦平原作田,引湖水灌溉,开始农业活动。到第十五世赞普意肖烈,建立了琼巴堡寨,《通典》称为匹播城,《新唐书•吐蕃传》称为跋布川。第十七世赞普德朱波那木雄赞设置大相(宰相),作为赞普的辅佐。第二十三世赞普号甲多热弄赞废除“与神和龙族通婚”,改“与臣民通婚”。到第二十八世赞普号弃业颂赞,改进农业,兴修水利,牧地与农田相接,国力日渐兴盛。第三十世赞普号达布聂西,杂养犏(piān)牛与骡,定物价,蓄积干草。依据这些记载,吐蕃部落自弃聂弃赞普时开始,逐渐形成为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也逐渐在进展。
当时唐旄还属于独立存在的古国,北接于阗,西边是天竺,南边是吐蕃。唐旄女王达甲瓦住在年卡宁波(地当在今西藏尼木县东南),小女王弃邦孙居住在儒那堡寨(西藏墨竹工卡县西北)。后来,唐旄内乱,弃邦孙吞并达甲瓦的领地。一些贵族不服,暗通吐蕃吐蕃赞普论赞弄囊与唐旄谋叛的贵族盟誓,亲自带领10000精兵攻破儒那堡寨,唐旄领土从此被吐蕃所占有。论赞弄囊因此被尊为朗日论赞,意思是“政与天比高,盔与山比坚”。朗日论赞论功行赏,以都瓦堡寨及1500户奴隶赐给娘•臧古,以萨格森的土地及1500户奴隶赐给巴•鱼泽布,以1500户奴隶赐给农•仲波,以1300户奴隶赐给哲蚌•纳生,以20000户农奴赐给邦色。这五人都是唐旄国的领主,他们助吐蕃灭唐旄有功,都成了赞普的重要大臣。朗日论赞重用这些新臣,引起吐蕃旧臣的不满,纷纷离叛、作乱。此时,唐旄残部羊同、苏毗、达布、工布、娘波等也四面起兵攻击吐蕃,朗日论赞被叛臣毒死。新即位的弃宗弄赞赞普最终战胜了敌对势力,从此,吐蕃走上强盛的道路。
羌族从一百几十个聚散无常的原始部落进而组成吐谷浑、唐旄、吐蕃等国家,又从这些分立的国家进而组成统一的吐蕃国,都是划时代的大发展。尽管仍旧存在着严重的分立倾向,但经过吐蕃国的强盛时期,羌族人产生以吐蕃文化为中心的共同心理状态,此后,原来的羌族为具有初步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性质的蕃族或藏族所代替了。
文成公主与她的神秘生活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何晴公主中最成功的女外交家之一实不为过。
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弃宗弄赞又叫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一生的事业,主要是稳定内部,巩固王权,建立起统一的吐蕃国;其次是对外用兵,兼并强邻,保卫国家的安全。
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13岁继位。公元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天四川松潘县)。此时的唐朝被唐太宗治理得国富兵强,根本不怕吐蕃。唐太宗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出击,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名李雁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答应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壮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由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厚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人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吐蕃已经击溃了吐谷浑,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蕃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送亲队伍也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同。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账房遗址,把她的作为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由唐中宗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